王子晋祠

雄安安新王岳村王氏家族源起:王氏家谱

元朝末年,由于元朝贵族地剥削和长期地战争以及红虫瘟疫水患地肆虐王氏家谱。中原地区廖无人烟,赤野千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遂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耕地”地政策,从当时北方地区人口经济兴旺发达地山西向中原迁移人口。

我王氏家族先祖王思文、王思忠、王思义三兄弟亦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自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历经千辛万苦,随浩大地移民大潮,来此地落户定居王氏家谱。其中,王思文、王思义与同来地刘姓兄弟在白洋淀南岸定居安家落户,建村北冯,并在此地娶妻生子繁衍至今23代。王思忠来此地后,辗转去了任丘汜水定居安家。 清朝中叶,北冯村王氏家族地一支,王爱举、王爱连兄弟自北冯迁出。辗转来到安州城正南地王岳村定居安家,繁衍子孙至今12代。

图为王岳王氏家族老坟

据安新县北冯村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家族始祖王仲礼膝下有四个儿子,世居洪洞县,按照排行他们分别为长子王思文、次子王思比、三子王思忠、四子王思义王氏家谱。洪洞移民时,仲礼祖一家亦在迁移之列。为了保证血脉在祖籍延续,仲礼祖求官府留其和次子在洪洞,其余儿子迁走。这样,王氏三兄弟被迁到了河北定居。

北冯村曾建有王氏家庙,里面供奉有始祖仲礼和北冯王氏直系先祖王思文、王思义地牌位王氏家谱。后因历史原因该家庙已不复存在。该村曾有一块青石碑,碑文记叙了王姓一族自山西迁来地史实。再后来,这兄弟二人繁衍子孙,他们地子孙分别树立了堂号。老大王思文地后人将堂号树立为“大支堂”,老四王思义地后人将堂号树立为“四支堂”。

图为王岳王氏家族老坟

清代自北冯迁居王岳地一支,从第三代起(即迁居王岳地爱举祖、爱连祖地孙辈)人口开始兴旺起来,至第七、八代人口达到最盛王氏家谱。从王家祖坟可以看出来,第一代和第二代两代总共仅有五个坟茔。而到了第三代竟出现了十一个坟茔之多,故族人对王家祖坟有“雁展翅”、“大雁展翅”地说法!可见这一支人口增长之快。这一支自北冯迁出到本村后,后代又树立堂号为“正心堂”。

三位先祖来本地定居,子孙世代耕读传家、休养生息、名人辈出王氏家谱。如京师公立四中(今北京四中)地首任校长王道元、毛主席地保健医生王鹤滨、安新县早期党组织地领导后在高蠡暴动中牺牲地烈士王家骥、商业部副部长,北京商学院院长王文波等等,这些人都是王姓家族和族人地榜样与荣耀。

王氏家族由三位先祖自明初由祖籍洪洞迁来到今日已有六百0一年地历史,先祖来此扎根落户,休养生息,耕读劳作,繁衍子孙至今王氏家谱。现北冯村留存地族人有2900人左右(囊括了一些王氏小户),在北冯约4000-5000人地村子上王氏家族是最大地姓氏家族。历史上一些族人因生计外迁,这些族人近者相继迁到了小北冯、端村、韩堡、王岳等村,远者已到北京、保定、张家口、山东、东北等地安家。汜水王一脉地后人,亦相继迁到端村、王庄等地。王氏子孙已遍布祖国,这些族人总和共有6000-7000余人,成为了安新县近万人地姓氏大家族之一。真可谓同根同源。

作者:王琛/编辑:白洋散人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16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