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作为王姓子孙你知道 王氏家族的主要分支有几支吗

作为王姓子孙你知道 王氏家族的主要分支有几支吗

王姓在两、三千年的发展史上,并非只有与子乔一脉相传,例如商代的刘姓始祖比干、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王子无忌以及田氏齐王等等,都有子孙称为王氏。王姓后来繁衍成中国人数最多的大姓之一。
王姓源远流长,系出多门,是中华民族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望族。但王姓来源复杂,充分体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以及汉族内部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然而,追溯起王姓的起始,细察之,却主要是发自于子姓、姬姓、妫姓三大源头与外族改姓等因缘复杂的支流。
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 200多个。其中著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

(一)、  太原王氏

1、   太原王氏始祖

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为黄帝第42世后人。

2、   太原王氏由来

太子晋因顶撞父王被贬为庶民,当了老百姓,曾避居太原。儿子宗敬在这里时间长了之后,老百姓都因他是帝王人家门户的人,时人呼之为王家,其姓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渐渐演变成了王姓。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以后,世代子子孙孙长期居住太原,王姓从此繁衍开来,形成太原王。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系姓始祖”,尊晋公子宗敬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

3、   太原王氏简述

太原王氏家族,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名门望族之一,她与整个中古时期相始终。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将对我们更加深切地了解中古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与学术价值。太原王氏溯源于先秦周灵王太子晋,秦末王离之后,长子王元避难迁于琅琊,后迁临沂,称为琅琊王氏;次子王威,居于太原,其后代子孙称为太原王氏。王莽时期,王霸被召,连聘不至,以遗民隐士载入史册;东汉末年,王柔、王泽名闻政坛;建安年间,太原王氏移居河内野王,曹魏之初,再迁洛阳。至王昶时,太原王氏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世家大族。
太原王氏第一代太子晋,至八十九代(中间没有间隔),每代至少一位名人的传记,行略,墓志铭等。(王氏至今共约八十九代,孔子比太子晋晚生十五年,至今约八十二代)因王氏最后六代的名人多已广为人知,后人或还年幼,故本谱不另专门摄录他们的传记简介等。(注-王氏始祖现已从太子晋向前增补至前717年出生居琅琊莱西的齐大夫王子城父)。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风景胜地,与太原王氏同属一脉的周室祠庙——晋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乔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联谊后援会”,并于1993年 4月隆重举行“太原”93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参加此次盛会的有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晋溪书院,又称“王家祠堂”,位于晋祠内,子乔祠是晋溪书院的主体建筑。祠堂正中有王氏始祖太子晋塑像,四壁绘有《太子晋史画》二十四幅,祠堂门上高悬“子乔祠”匾额,左右耳房供奉着太原王氏十八个分支的始祖牌位,左右配殿陈列着当代王氏后裔书画家的艺术作品与海外王氏社团赠送的文献资料和礼品,壁上挂有王氏历代名人画像。

(二)、  三槐王氏

1、   三槐王氏始祖

王祜,字景叔,王彻之子。定居于京师开封,其后代南渡到苏州,则始于王皋。王祜先后有两位妻子:娶任氏,继边氏。分别封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生子三:懿、旦、旭。详见《宋史》本传。王彻之子王祜,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

2、   三槐王氏由来

据《宋史》卷二八九二《王旦传》记载:三槐王氏之所以得名,也是因为王祜的所为。王祜因刚正耿直,曾被太祖疏远了,但他仍以国为重,且将希望寄托于后代,便拟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脂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后来以“三槐”便被用来隐喻“三公”之位。于是,祜公在开宝三年(970年)春,他拖着病体亲手在自家庭院中栽了三棵槐树,并自信地发出预言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以“三槐”喻“三公”,出自《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面三槐,三公位焉。”《注》:“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王祜深信自己积有阴德,后代子孙必有位至三公者。在宋代,“三公”指主辅重臣,是宰相的加官,故王祜是暗示其子孙必为宰相的。预言子孙兴盛,位登三公。后来,王祜的子孙果然显赫兴盛,30年后,且其次子王旦官至宰相,位进太保,居三公之首。旦子王素官拜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3、   三槐王氏简述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三)、  琅邪王氏

1、   琅邪王氏始祖

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

2、   琅邪王氏由来

琅琊王氏。琅琊王氏兴起于汉末,鼎盛于东晋至南朝。西汉时的琅邪王氏,显然是经过文化途径而演变为士族的,琅琊王氏始迁祖王元的五世孙王吉,西汉时任昌邑王中尉,他精王览,西晋时官政即,封即丘子。有六子,长子栽官抚军长史,镇军司马,袭即丘子。栽有三子:导、颍、敞。长子王导随晋室南渡,开江左王氏之先河,他的成就及后裔的兴盛,使琅琊王氏迅速名扬天下。王导睿智多才,扶持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之后历事三朝,均事宰辅。王导有六子,均入仕为官,显贵当朝。
王元为避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祖。王元四世孙王吉,为东汉时谏议大夫,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王祥以孝为名,其为治母病而“卧冰求鱼”,成为家喻户晓的孝的典范之一,在西晋时曾被树为旗帜。王祥的从祖兄弟王雄之孙王戎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与大名士阮籍是相差20 岁的忘年之交。王戎的从兄王衍是西晋有名的清谈家,王衍的女儿是惠帝的太子妃,王氏一门由此仕途腾达。
东晋建立后,王览的孙子王导、王敦因协助司马睿建国有功而被委以要职 ,分掌军政大权,形成了与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琅琊王氏传至王导,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

3、   琅邪王氏简述

在中国古代西汉王吉祖孙几代人禄位弥隆有”累世之美”之名,开创了琅邪王氏显贵的先河。琅邪王氏自两汉以来是世代的儒学大族。历魏晋琅邪王氏经入仕逐步成为当时的头号门阀士族。与陈郡谢氏合望族者,辄推王、谢。
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琅邪王氏自汉代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世代鼎贵,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邪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几乎没有哪个士家大族勘与琅琊王氏比肩,能在这方面勘与王家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虽不及王氏家族繁荣昌盛。但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曾是:“王谢”并称的年代。
琅玡王氏家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琅玡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大时候,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真正的是“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氏怕王氏权重镇主,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遏制,终于使琅邪王氏在晋成帝年间离开了东晋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上失了势,琅邪王氏又在文化上发展了起来。王览的后代王导是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弟子 ,王志的从侄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将琅邪王氏的书法艺术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后,琅邪王氏家庭中书法家辈出,影响深远。
南北朝时期,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 东、西魏之后,琅邪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王导是山东临沂人,东晋的开国元勋。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称帝后,他被任命为丞相,并且连续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国君,无人能出其右。王导的子孙们也世代因袭,使王氏家族越来越盛,与当时的谢姓同称为两大世族。合称望族者,辄推王、谢。
后裔中代不乏其人,或仕或官或著书立说,令人仰慕。较有名的有新安王氏始祖王璧。王璧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柴光禄大夫,有九子三十二孙,散居江之东西。其后繁衍出众多支派,明朝时有一百三十六房,是琅琊王氏最为兴旺的一支。咸阳王氏,始迁祖王褒,其为著名学者王俭的五世孙。王褒博学多才,深得北周当朝者重用,死后赠光禄大夫,进爵为侯,谥白康。王褒四世孙王晔开派固始王氏。王晔五世孙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清末入闵,成为开闵三宗。王审知的五世孙王坦由泉州徙居潮州,开潮州王氏之派。王审知另一五世孙王泰迁居东莞,今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王氏家族,很多都是开闵王的后裔。

(四)、  汲郡王氏

1、   汲郡王氏始祖

子姓之后,商朝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生于公元前1092年,卒于公元前1029年。是商代的王子,就是纣王的亲叔叔。中国古代著名忠臣,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2、   汲郡王氏由来

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契传至汤时,灭夏建商。纣王无道,王子比干被杀。不久,商朝被周武王灭掉。周武王把比干墓的所在地朝歌(河南卫辉北),赐给了比干的后裔。从此,比干的后裔世代相传居住在这里,因为是王室的后裔,遂以王为氏。以后这里更名为汲郡(今河南卫辉、汲县一带),这支王氏就被称为“汲郡王氏”。

3、   汲郡王氏简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王氏有的迁到天水(甘肃天水)、有的迁到东平(山东东平)、有的迁到新蔡(河南新蔡)、有的迁到新野(河南新野)、有的迁到中山(河北定县)、有的迁到章武(河北行唐)、有的迁到东莱(山东掖县)、有的迁到河东(山西临猗)等等,这样就又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王氏郡望。
 
 

(五)、  河南王城王氏

1、   王城王氏始祖

周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贞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处不明。

2、   王城王氏由来

灵王五传至周考王,将弟弟揭封于王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人称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揭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史称河南王城王氏。

3、   王城王氏简述

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 “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六)、  京兆王氏

1、   京兆王氏始祖

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2、   京兆王氏由来

亦为姬姓传人,据说其始姐是战国时期的魏公子无忌。秦灭六国之后,无忌的子孙逃至泰山,始以王为姓。西汉时,泰山王姓被迁至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因此地属京兆尹,后来便被称为京兆王氏。

3、   京兆王氏简述

凤阁王家世居京兆郡霸城县(一作霸陵,即今陕西西安市东北),后徙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咸阳凤歧原(今陕西咸阳市一带)、汲郡(今河南卫辉市)等地。凤阁王家起于汉宣帝时济南太宋王贤。王贤是魏公子无忌玄孙,祖卑子,始姓王氏。卑子九世孙遵,后汉河南尹。遵生鲂,鲂生某,某生景,景生均。均后八世,衰落不显,至北朝,有同州刺史王罴,追随宇文恭任骠骑大将军,进位柱国,生三子:谟、轨、文楷。谟袭爵,轨仕隋官至东郡通守,文楷官起部郎。王罴孙王述在帮助杨坚代周建隋中立有大功,被授予军职。其后,京兆王氏族人在隋唐两代显示出了超人的文韬武略,名人辈出。在从唐朝建立到大中年间的200多年中,京兆王氏家庭有18人登进士科,30多人登台省之位。唐玄宗年间,这个家庭中有3人曾任凤阁舍人,故京兆王氏之被称为凤阁王家。随着唐王朝的消亡,京兆王氏也渐渐销声匿迹。

(七)、  北海王氏

1、   北海王氏始祖

王修,字叔治,本名为王脩。北海郡营陵人,先后侍奉孔融、袁谭、曹操。

2、   北海王氏由来

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因所居地望不同,以县分为三支。三支之中,营陵王氏知名最早,剧县王氏影响最大,密县王氏家富于财。世人所说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剧县王氏。

3、   北海王氏简述

献帝初年,营陵王氏开基祖王修初显于仁途,任高密令。王修有二子忠、仪,忠仕魏,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仪魏末任司马昭安乐府司马,因事得罪了司马氏,终身不事晋,以教授为业,门徒多达数千人。晋末遇乱,不肯随宗亲渡江,迁于泰山郡,终为盗贼所杀。其后,营陵王氏遂衰。
营陵王氏衰落后,剧县王氏代之。两晋十六国时,王猛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南),博学好兵书,佐前秦主符坚成就霸业。剧县王氏亦因此而兴。王猛有子四人:皮、休、曜、永。皮仕前秦,官散骑侍郎,休官河东太守,永官至丞相。前秦亡后,王猛子孙一分为二,分仕于南北朝。仕于南朝者,有王曜及休子镇恶等人。宋武帝率众北伐,镇恶任前锋,进军关中,功居第一。武帝惧其功高震主,遣参军沈田子诱杀之,连同镇恶兄基、弟鸿、遵、渊、从弟昭、朗、弘等共八人。后武帝虽追封镇恶为左将军、青州刺史,封龙阳县侯,让镇恶后人袭爵,但仅传四世,至镇恶曾孙睿时,遇齐代宋,爵 位补革夺,此后便衰落不显。
王猛子孙仕于北朝者,则风光贵显达数百年。如镇恶弟宪,少遭父丧,随伯父永在邺(今河北临漳县南)。永仕前秦为宰相,秦亡时被西燕将慕容所杀,宪逃奔清河郡(今山东临清东北),北魏初年出仕,官至并州刺史,封北海公,年八十九卒。长子崇袭爵,次子嶷历官南部尚书,封华山公。卒,子祖念袭爵。祖念弟云,官豫州刺史。云子昕,历仕北魏、北齐,官至吏部尚书,有盛名。兄弟九人,贵显一时,母清河崔氏,深谙风训,所生九子皆风流蕴藉,时号王氏九龙。其中王晖少与兄昕齐名,官至兖州刺史。晖弟昭,才兼文武,以友悌知名,官至考功郎中。昭弟,北齐孝昭帝心腹重臣,官太子太傅、散骑常侍。齐亡入周,周武帝用以为仪同大将军、仪同谏议大夫。隋弟皓,儒雅同于诸兄,官郢州刺史。皓弟晔,官沧初仕文林馆侍诏。
北海王氏居于密县者,北朝时有名讳王闾者,数世同居共财,家人有百作余口,家门雍睦,乡里敬慕。官府奏闻,被旌表门第,号称天下著名义门。

(八)、  东海王氏

1、   东海王氏始祖

王朗(?-228)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仕于曹魏,官至司徒、兰陵侯,与钟繇、华歆并为三公,谥曰成侯。

2、   东海王氏由来

亦东海郡郯县王氏,世居今山东郯城县城北。自东汉以至南北朝,东海王氏也是王姓人的一个著名家族。东海王氏起于东汉会稽太守王朗。王朗是个儒生,以孝义闻名,徐州刺史陶谦慕名举其为秀才。王朗因替陶谦代写奏章受到汉献帝赏识,被任命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因当时天下大乱,王朗先依附孙策,后投靠曹操,官至司徒。

3、   东海王氏简述

王朗曾以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因老师杨赐逝世而弃官服丧。及后获举孝廉,被辟命都不应命。及后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徐州治中从事。当时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到长安,王朗与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遗使向皇帝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着奏章到长安。献帝接到奏章后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赵昱和王朗都获升迁,王朗被任命为会稽太守。
王虔子士文袭父爵,镇许昌,被匈奴人刘聪杀死。入东晋后,王虔之后王隆官后将军,隆子景,景子雅。王雅有子三人:准之、协之、少卿,晋末分别任散骑侍郎、黄门郎、侍中。刘宋时,王雅孙庆任员外常侍,庆子元闵任护军司马,元闵子谌任黄门郎,入齐后转南兖州刺史,卒于官。有从叔王擒,以文学见党赏于宰相王俭、齐竞陵王萧子良等人,官至尚书左丞。又有王准之任司徒左长史,准之子延年任员外常侍,延年子僧儒仕粱为尚书郎,有盛名,是东海王氏在南朝影响最大者。萧齐时,东海王氏又有长沙太守王沈。南北朝以后,东海王氏衰落无闻。

(九)、  元城王氏

1、   元城王氏始祖

【王 贺】(生卒年不详) 字翁孺。西汉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一带)人。齐国田氏之后,祖上曾为王,乃以官名为氏。

2、   元城王氏由来

出自虞舜之后,属妫姓之王。战国末期秦灭齐后,齐王室田氏后代被遣散。西汉初,田安一支来到平陵(今山东东平)。后来,田安的四世孙王贺得罪了当地豪强终氏,为避祸乃迁居魏郡元城委粟里(今河北大名县东),遂为元城王氏。

3、   元城王氏简述

王贺携家抵达魏郡元城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将沙鹿山旁传说中最佳的福地让王氏一家居住。后来王贺被推任为乡三老,这是封建社会前期最基层的官吏,由于他办事公道,在魏郡人民中颇有好名声,元城县的一位耆老建公将“圣女将兴”的故事告之王贺,王贺如前所说,确实是齐国田氏后裔,听后非常高兴,亦说:“我听说救活千人者,其子孙可以发达封侯,我所救活者,不下万余人,我的后世不应当更兴盛?”王贺安享了晚年,最后逝世于元城,其子孙后代遂在元城安居下来。
王贺的孙女王政君连嫁两次皆未婚丧夫,18岁时被送入宫中当了最低一等的宫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政君到了太子身边,不久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骜。三年后,汉宣帝死,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随之成为皇后,其父王禁被封为阳平 (今山东莘县)侯。王禁死后,王政君的哥哥王凤承袭了爵位,元城王氏由此开始知名。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登上皇帝宝座,立“新”朝。15年后,新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刘秀建东汉,元城王氏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与荣耀。

4、   元城王氏中的极顶人物——王莽

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于元城委粟里,这时,他的姑母王政群已经当了四年的皇后。不过,王莽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曼去世了。王莽13岁时,随着汉成帝的继位,王政君成为皇太后,王莽的伯父王凤也取得了大将军的显赫官位。他为人恭俭,勤身博学,尊长爱幼,汉成帝阳朔三年,当王凤卧床不起时,王氏子侄中唯有王莽一人始终在病塌前侍候。王凤临终前,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荐王莽,由是王先后做了黄门郎、射场校尉。同时担任骑者尉、光禄大夫、侍官,开始参预军政大事。到这时,“王氏亲属,侯者凡十人”,政治势力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并利用各种条件结交名士、宾客乃至将相、卿大夫。
西汉末期,刘氏让位、易命受命思潮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王莽在数年内由“安汉公”而“宰衡”、“居摄”、“假皇帝”,直到公元9年,王莽正式宣布废除“汉朝”,建立新朝,成为“新朝皇帝”,这就是所谓的“王莽代汉”。
自西汉元、成二帝时开始,到东汉建国之前,元城王氏为天下第一望族,权势地位远远超过西汉皇室。至王莽时终于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其声望与后起的王姓二十五望相比毫不逊色,但不知为何不被包括在二十五望之中。

(十)、  晋阳王氏

1、   晋阳王氏

王霸,王威的九世孙,生于东汉,屡聘不任,隐居读书。

2、   晋阳王氏

王霸有两子,长曰殷,东汉时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王氏;次曰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王氏。

3、   晋阳王氏

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东汉献帝时董卓篡权乱政,王允与吕布诛杀之。王懋,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护乌丸校尉,其后世称乌丸王氏。
后汉王柔、王泽兄弟,王霸次子咸之后某。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有司徒王浑,东晋有尚书王坦之、大将军王恭等著名政治家,又是两晋三位皇后的母族。从柔、泽开始,传八世系东晋大将军王恭子、王简、王昙亨等人。
晋阳王氏在东晋末年连遭三次家难:一是因为宰相司马道子而起,副相王国宝及从祖弟琅邪内史王绪被杀;二是因为前将军王恭起兵清君侧失利,他与五子及弟爽、爽兄子秘书郎和同时被杀;三是因宋武帝诛除异已而起,江州刺史王愉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被杀。接连的家祸伤透了这支晋阳王姓人的元气,以致他们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十一)、        开闽王氏

1、   开闽王氏始祖

王审知(862年——925年),太子晋的第四十九代孙,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系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2、   开闽王氏由来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3、   开闽王氏简述

唐德宗贞元年间,琅邪王后裔王晔任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县令。唐代后期,天下大乱,王晔的五世孙王潮打着勤王的旗号向南发展,很快占领了闽中王州之地。唐朝灭亡后,后梁太祖朱温封王潮的三弟王审知为闽王,加拜中书令。王审知就是太原王氏秦将翦三十四代孙,后唐灭后梁后,他把闽地治理得安定富庶,使闽中的王政权30年未受打击。后来,王审知的三子王延钧正式称帝,建国号为闽,不久,王延钧之子王继鹏杀父自立,直至公元945年闽国被南唐攻灭。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后,因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
王潮南下时带来的大批汉人中,有许多都是王姓,他们在此地安居乐业,又吸引了中原王氏家族纷纷南下,在福建定居。于是,王姓在南方各地和福建逐渐滋长,不断繁荣。
唐末,从其兄王潮、王审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他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尽有今福建之地。后梁开平三年(909)封为闽王。闽王的后裔分散各地,其中的一支经广州潮州、海南岛,迁徙到新加坡。1872年,新加坡开闽王氏族人,福建同安县白礁乡王友海,与同里王求和、王宗周三人,出巨资在新加坡武吉智马律附近购买了一块三百多亩的土地,这就是有名“姓王山”。后来他们又在姓王山修建起“闽王祠”。

(十二)、        其他

北朝隋唐时期的京兆万年王氏、河东蒲州王氏、武威姑臧王氏、乐陵王氏、河内(又称怀州温县)王氏、汾州王氏、同州下部王氏、河中王氏、绛州龙门王氏等都出自太原王氏。隋唐以后,王氏各派后人因出外为官和避北方战乱,纷纷南迁,支派传遍南国。如安徽有婺源王氏、武口王氏、武溪王氏、丰洛王氏、碧溪王氏、藤溪王氏、海川王氏等,皆属太原王氏祁县支派,其后人又迁往江苏常州、湖北荆门及浙江等地。
除去原属二十一望者,还有显名于两宋以前、在二十一望之外的毕公高之后的河间王氏、出于王子比干之后的汲郡王氏、周考王弟之后的考城王氏、乌丸族的乌丸王氏、羌族钳耳氏的冯翊王氏、回纥阿布思族的安东王氏、高丽族的拓王氏或乐浪王氏、营州王氏、聊城王氏、长安王氏、高陵王氏、蓝田王氏、上党王氏、邺郡王氏、广平王氏、乐陵王氏等。
安徽绩溪王氏系太原王氏晋阳支派大房王氏之后。此外,太原王氏南迁山东者有馆陶王氏,迁江苏者有吴县王氏。在其他各省,又有云阳包港王氏、江州德安王氏、金沙王氏,嘉定黄岩西樵王氏、镇江苦竹王氏、昆山沙头东沙王氏、获川中沙王氏、无锡、沙头西沙王氏、姑苏洞庭王氏、东山王氏、太仓王氏、昆山王氏、海虞六河王氏、维杨柳巷王氏、开沙王氏、丹徒京口王氏、衡阳渔溪王氏、浦阳深溪王氏等,也大多与太原王氏有关。

作为王姓子孙你知道 王氏家族的主要分支有几支吗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