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循着故事逛巢湖:第七节 江湖有神佑,自古多水师(二):巢湖王姓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巢湖正式有水师之名应该在元末明初,巢湖水师也以卓著功勋名扬天下巢湖王姓。

  据《元史》载,元朝顺帝取得皇位后,生活上更加挥霍无度,政治上则极度排斥异己巢湖王姓。于是,太师伯颜更恃宠而骄,诸王大臣莫不人人自危。兼之此时的国库已基本上耗费殆尽,黄河两岸又水患连年,以致盗贼四起,民不聊生。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等聚众揭竿而反,战火四下弥漫。1354年,已遭黜离京、且由凤阳安丰移居巢县的俞廷玉父子并廖永安弟兄,他们为保乡里而聚兵巢湖,八方皆闻风而至,投靠者仅战船就达千艘有余。俞、廖以巢湖湖心姥山岛之南塘为水寨日夜操练,并精心研习水战与陆攻之术。

  元至正乙未(1355年)春,朱元璋率部攻占和州,正为受长江天堑阻挡去路而寝食不安巢湖王姓。在此关键时刻,巢湖水师传出“归附相助”的喜讯,朱元璋喜出望外,忙对幕官李善长说:“吾欲渡江,乏舟楫。通海父子以舟楫相附,良应我机!”于是,他亲自率兵至黄墩相迎,却因走漏风声,在途中遭遇元军截杀。俞氏父子并廖氏弟兄等领巢湖水师拼死相救,与元军中丞蛮子海牙激战。敌结集巨型楼船正欲堵死马塘口时,俞、廖则率猛士攻打黄墩所围之敌,并于裕溪口与海牙恶战。元军自恃船体庞大坚固,却忽略江河行驶进退不便,俞、廖谙熟水战之术,率水师扬长避短,以小舟穿梭于楼船左右频频击之,终致元军大败。继而又率师猛攻元军中丞水寨,一举俘敌战船15艘。其后,又护驾送朱元璋返回和州。是年六月,朱元璋一鼓作气挥师渡江,巢湖水师倾所俘敌船全力相助,“乃克采石、取太平(今当涂县)、定金陵(今南京市)”,为明朝之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以俞氏父子为中坚的巢湖水师勇往直前,屡建战功巢湖王姓。俞通海于吴元年(1367年)三月,在“围姑苏”之战中,不幸“中流矢”身亡,享年仅38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俞廷玉“攻取安庆阵亡”。俞通源戎马倥偬,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三月卒于京,享年五十七”。俞通渊于建文元年(1399年),在征讨“靖难”中死于白沟河之役,享年64岁。其父子四人,除前述加封为“两公两侯”外,皆赐葬于南京雨花台戚家山,墓碑至今犹存,字迹尚清晰可见。此外,俞通源尚享受钦赐“誓书铁券”之殊荣,凭此足以证明,巢湖水师对明朝之创建,可谓功不可没。

  所谓“铁券”者,乃御笔所赐“赦免不赦之罪”的诏书巢湖王姓。因此系皇帝用朱笔所书,皇帝所书,自然是其中只字片言均不得更改,缘此,后人遂穿凿而称之为“丹书铁券”。“铁券”全文是:

  大明太祖高皇帝赐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

  阶荣禄大夫勋柱国安南侯俞通源誓书铁券

  朕观历代,有父及子、兄及其弟皆为佐运之良臣者,心甚嘉之,然不多见巢湖王姓。朕起自淮右,驻驿和阳,尔兄通海以所部舟师从人来附,东渡大江,如履平地,及克采石,定金陵,继而两平敌国,勋绩著焉。何大功将集,遽然先逝?朕悯其劳,追封为豫国公。尔实其亲弟,因世其官,以平章镇守江淮,从征东原,多见功效。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为报尔用,是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虞,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若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於戏!勤劳以立事功,恭俭以保禄位,尚其日慎一日,则富贵永延于世矣!

  据《清康熙·巢县志》中“河间郡公俞廷玉”条所记:“其先,凤阳临淮人巢湖王姓。元戊寅年(1353年)迁居巢县。壬辰(1352年)天下扰乱,招集义旅。甲午(1354年),同廖氏兄弟及男通海、通源、通渊等于巢湖团扎水寨。次年(于)和州归附,寻于裕溪口鲚鱼洲等处攻战有功,侍驾渡江,取采石、太平,……(1379年)攻取安庆阵亡,赠龙虎上将、上护国同知枢密院事,封河间郡公。”龙凤十二年(1366年),俞通海在与元军交战中两度重伤。次年秋,他思乡心切,曾抱病携独生女由金陵回巢湖探亲。归途于裕溪口受风阻,遂将女嫁给一盐商青年周大山。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号大明,都金陵,称洪武元年。是年,俞通海病入膏肓,朱元璋在亲临探视时,察其“死难瞑目”,知他是为“无后”而悲,遂当即敕封其女为“金花公主”,赐婚给周大山并将周姓改俞而入赘,以续俞氏之宗。“金花公主”后裔一直以“长房”身份,聚居于俞府村之东南20余公里处的烔炀镇大、小俞村,现该处聚有五六十户,二三百人,仍常年供奉俞廷玉父子四人画像,每逢年节均顶礼膜拜。

  俞通源一脉,至今已越600年,均聚居在俞府村,宗谱已相继四续,宗祠今又新建,族众达三四百户,相传26世巢湖王姓。“昔日旧俞府,今朝小康村”,村中房屋道路多统一规划,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此外,含山、和县、肥东等县及南京市城乡亦有其后裔聚居,据初步统计,共2000余人,彼此间常有交往。

  关于巢湖水师遗址,仍存于八百里巢湖湖心姥山岛一侧巢湖王姓。1989年,原巢湖市方志部门新编之《巢湖志》记曰:“古船塘遗址在(姥)山之南侧,旧称南塘,是天然避风港,元末时,俞通海等率水师结寨姥山时修建,船塘全用石头垒成,历500多年(应为600多年)风推流击,依然可见。”现水师遗址,在旅游部门精心治理下,已成为巢湖姥山风景区中一大旅游亮点。

  2005年初,卜居于四川西昌的俞廷渊后裔为寻祖问宗,相继发函至巢湖市政府与地方志办公室咨询巢湖王姓。同年6月,又不远千里来到“俞府村”,在对宗谱所记之“誓书铁券”细加考证。同时,又据新发现的史料,对其先祖的身世、民族、姓氏等等提出了诸多与史籍相悖的疑点。他们认为,先祖当为元朝重臣之后,非汉族而属蒙古族;姓玉里伯牙吾氏,而绝非姓俞(余);以致这尘封已逾600年的一段往事,又平地陡起波澜。

  与明初得势于巢湖水师相反的是明末巢湖王姓。张献忠南下后,破庐州,下巢县,陷无为,又移师西击庐江,在西巢湖的三河破巢湖水师,得船300多艘,一下子让南京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明朝国势遂一发不可收拾了。

  说到明朝兴亡与巢湖的关系,就不得不说说巢湖湖神的故事巢湖王姓。  

  在中国,通常山有山神庙,湖有湖神庙巢湖王姓。巢湖有没有湖神庙?当然有。座落在哪里?一般人以为是中庙,但中庙祀碧霞元君而非巢湖湖神。据嘉庆《合肥县志》载:“徐将军庙,在南乡南河口。将军即巢湖神,有宋濂碑记。”光绪《巢湖志》亦说“徐将军庙,在合肥南乡南河口”。《合肥县志》收录了朱元璋旨大学士宋濂撰写的徐将军庙碑碑文,并有一行注释:“巢湖之神庙,在金陵、合肥、南河有庙,均刻此碑。”这里所谓的合肥南乡南河口,即今庐江县同大镇南河街,巢湖湖神庙全名叫“南河南湖将军庙”。

  为何叫“南河南湖将军庙”?据说庙建于晋代,祭祀的是一位姓徐的将军巢湖王姓。那时的巢湖不止今天的800平方公里,它还有一个南湖,同大镇大片区域还是巢湖。“南湖”是巢湖的一部分,庙位于“南湖”湖梢的一个墩子上。此庙原系道观,后被改建为将军庙。鼎盛时的将军庙有九路八庭十三厢。有一庙联:“壤接合庐仗神威坐镇中流教春水绿波随南河东去,圩环杨柳借宝筏延登堤岸但看夕阳红树迎北佛西来。”与一般的庙坐北朝南不同,该庙却坐西朝东。一是因地制宜,庙门正对东边的“湖门口”;二是此庙是朱元璋敕令扩建,面向当时的京城南京,好保佑大明江山。

  建南湖将军庙的初衷,是渔民们为了借助徐大将军镇压风浪,祈求平安巢湖王姓。那么,徐大将军是何许人呢?为什么明代皇帝如此厚待这位将军呢?答案可以从镶嵌在将军庙签房内壁的《护国灵佑侯徐将军庙碑文》中找到。此文是朱元璋下诏扩建此庙时请大学士宋濂写的。道光年间重建此庙,由清代潜川信士徐麒刊刻。碑文说:“将军,乌程人,晋时行贾江淮间,道庐之巢湖溺死。死而为神,巢民奉之甚谨。上(指朱元璋)初渡江,诸将多祀神舟中,所向克捷……”

  原来徐大将军溺水死亡后,地方将其事迹禀报到朝廷,皇上将他敕封为巢湖湖神,每年都在南湖集的大将军庙里公祭这位湖神,备极哀荣巢湖王姓。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隋代诗人卢思道公祭时,还留下了流传后世的《祭巢湖文》:“维开皇元年十二月朔甲子,具位姓名,遣某宦以清酌庶馐之馈,敬祭巢湖之灵曰:泱莽澄湖,南服之纪,斜通海甸,旁带江汜,深过百仞,涧逾九里,彭蠡莫俦,具区非拟。扬越不庭,多历年纪。王师薄伐,六年戾止。戒期指日,马首欲东。常阴作诊,霖雨其蒙。水气朝合,天云夜冥。中之若雾,继以严风。涂泥已甚,轨蜀不通。有稽天罚,川阻元戎。惟夫百神,受职水灵,为大皇王御宇率土,天外当使,日月争明,天地交泰。雨归止其淋沥,云将卷其蔚荟。东渡戈船,南耸鹏饰。收尉佗之黄屋,纳孙皓之青盖。然后革车旋轸,戍率凯歌。楚俘雾集,骥足星罗。无酒不报,有德如河。神其听之,斯言匪磋。”祭文极尽歌功颂德溢美之辞,把徐大将军的功德喻成天河一样源远流长。

  到了元末明初,徐大将军再显神威巢湖王姓。先是俞通海和其父俞廷玉、弟俞通渊等在参加金花小姐的江淮起义军失败后,于至正十四年(1354)集廖永安、廖永忠兄弟,赵普胜、桑世杰、张德胜等“拥众万余,船千艘,屯巢湖为水寨”,却寡不敌众,被元将蛮子海牙所困。俞通海到南河将军庙拜祭巢湖湖神,求徐大将军保佑,回姥山岛,每只船上摆放一尊徐大将军木像,从此,军威大震,反守为攻。接着是在至正十五(1355)年,朱元璋军困和州,欲渡江却苦于无舟楫。没想到五月时,俞通海前来和州请求归附,以联合抗元。朱元璋一接到消息,大喜过望,对徐达、李善长说:“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师来附,吾事济矣。”于是亲往巢湖,并亲自到南湖将军庙拜祭湖神,与水军观察水道,谋划自和阳入江。无奈主要出湖口都被元军占据,唯有一小水道可行,却又因天旱接近干涸。于是朱元璋再次来到将军庙祈雨。徐大将军显灵,托梦对朱元璋说:你是真龙天子,但水浅难以腾龙,今潜龙在渊,终有飞黄腾达之时;江淮即将入梅,乘风破浪,指日可待。之后不久果然“大雨旬余,水涨一丈多”。朱元璋大喜:“巢湖之神助我也!”即登巢湖水师之船,兵船多祀徐大将军神像,鱼贯而出至黄墩,继而由采石矶一举渡江成功。渡江后屡战皆捷,直至迅速夺取了南京,为以后称吴王、定明都奠定了基础。朱元璋信神,或籍神权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力,认为取得反元初步军事胜利,是赖巢湖之神徐大将军之功。于是他于至正十八年(1358)命安南侯俞通源领首在南京庐龙山建巢湖神庙,并选派道士汪与权、骆德辉、徐善诚三人具体办理其事。十数年后,元亡明立,已登大位的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九月,亲临庐龙山致祭,同时敕改庐龙山为狮子山。又于洪武七年敕令扩建巢湖湖神庙——南河将军庙,由宋濂作碑铭。文中详述建庙初衷和扩庙过程:“帝王受天命而兴,默运元化,施阳敛阴,日月为之却行,山岳为之震叠。川君水伯,咸听其命令,而效职献灵,理势则然也。今皇帝定都金陵,伐乱讨逆,遣将出师,旌旄所向,钲鼓所戒,巨城大邑,无不降顺。……时则有若徐将军者,亦著神功……帝兴江淮,贤豪景从;叱咤风雷,麾斥而风。岂为人同,鬼神争助;水伯川君,罔不来赴。维巢有湖,神之所都。阴翼王师,鼍鼓龙旆。敌城额额,大将攸克……帝询将臣……疑有神助,使之顺伏。将臣有言:非惟战功,维巢有神,实张兵戎。帝曰:异哉,何以劝赏?爵非所安,俾其庙享……人神相依,其德弗滔;于千万年,弥久弥昭。”

  朱元璋把徐将军推崇到登峰造极的国祭地位,并颁发谕旨,在庐州府府治合肥建庙祭之,扩建南湖将军庙巢湖王姓。当时,将军庙由汪与权、骆德辉、徐善诚三道士住持庙事,朱元璋下诏让骆德辉主持修葺扩建事宜,一时间宝树名木尽归其下。此次修葺扩建的将军庙呈回廊式建筑群,宽敞的殿堂,明亮的门庑,红极一时,空前绝后。扩建工程浩大,所用木材,取自江西深山。有一个传说也神乎其神,说木材运输走的是水路,先放排下长江,再从裕溪口入巢湖,至南湖集登岸。传说采购木材的人对如何运回非常犯难,没想到木材自己会一根不多一根不少尾随而至。等采购人员回到南湖,有人喊“木材到了”,只见水桶粗细的木材从庙井里冒出头来。经过数年的建设,一个九路十三厢的庙宇群落终于峻工。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来到南湖将军庙顶礼膜拜巢湖王姓。晚唐诗人杜荀鹤途经巢湖,登南湖将军庙拜谒,题诗一首:“世人贪利复贪荣,来向湖边始至诚。男子登舟与登陆,把心何不一般平?”北宋史学家、参与编修《资治通鉴》的刘攽,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任庐州推官,慕名从合肥乘船来到将军庙,咏出一首《巢湖》诗:“天与水相通,舟行去不穷。何人能缩地?有术可分风。宿露含深墨,朝曦浴嫩红。四山千里远,晴晦已难同。”清代庐江进士孙维祺给将军庙撰长联一副,别开生面又发人深省。上联是:“问汝平生,所干何事:欺人懦,诈人财,坑人命,奸淫人妇女,争夺人田地;日聚月累,是不是?睁睁眼睛,看世上、多少凶锋恶焰,可饶过哪个?”下联是:“来吾这里,有债必偿:倾尔家,荡尔产,追尔魂,降罚尔灾殃,灭亡尔子孙;神号鬼哭,怕不怕?摸摸心头,想从前、百千诡计阴谋,还用得着么?”清代庐邑举人王大韶也作过一联:“有讨债,有还债,债债总须清,无债焉能成父子?结良缘,结孽缘,缘缘应得报,非缘怎能做夫妻?”

  将军庙屡毁于战火兵燹,又屡次重建巢湖王姓。解放后,将军庙曾作为常丰供销社和食品站营业场所,得以完整保留。1995年重新恢复后的南河将军庙,飞檐翘角,白墙黑瓦,是一个典型的徽派风格的四合院。庙门上“南河将军庙”五个镏金大字,前殿供奉着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后殿供奉大将军、二将军等塑像。据说将军庙过去还有一尊徐大将军石像,那石像能测风雨,能卜祸福。只是解放后挑圩时被埋在大埂之下。

  不管是不是真有湖神,至少巢湖曾催生了众多军事人才尤其是水军人才的崛起巢湖王姓。从三国名将周瑜,到明代巢湖水师将领俞氏父子和廖永安,再到清代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诸多名将,名扬华夏,声传四海,让巢湖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本文较多参考了苏士珩《巢湖历次战争及其影响》、戴家彬《巢湖历史——巢湖水师俞氏家族之谜》、安徽论坛《巢湖湖神庙在哪?》等文巢湖王姓。)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105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