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王子晋与老子故里涡阳

王子晋与老子故里涡阳
武平王氏宗亲

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王子晋与老子故里涡阳

一、涡阳县丹城有王子晋升仙台

王子晋,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东周人,是汉族传说中神仙,为黄帝后裔,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是王氏的始祖。

提起安徽涡阳的历史名人,很多人首先想到道教鼻祖老子、尹喜、文子、范蠡、西施、张良、竹林七贤嵇康等等,但却遗忘了一个历史名人——周朝太子王子晋。

涡阳,不能忘了这个历史文化名人!

王子晋何许人也?

他是全世界王姓家族的鼻祖。

据《列仙转》记载:王子晋,又名,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曰而去。亦立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列仙传·王子乔》)

《列仙转》又有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人间一千年。”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约大于王子晋6岁,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老子博学多才,约20岁被推荐去周王朝担任“守藏史”,王子晋14岁,王子晋作为周王朝的储君,极其可能是老子去中央政府任职的推荐人。

研究王子晋,我们不能不读《王子乔碑》。史上留下有《王子乔碑》,东汉蔡邕文。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我们读蔡邕《王子乔碑》记,可以读出什么来呢。

我以为可以读出以下几点:

1、王子乔是古代的真人,也是仙人。

2、王子乔的生平与颍川,与彦蒙有关。也就是与今阜阳,亳州有关,更具体的说,与今天的安徽省涡阳县有关。二十年前,涡阳还属于阜阳;150年前,今涡阳县的东南部是从蒙城县划拨过来的。涡阳县丹城镇是从宿县划拨过来的,这历史地理与颍川,与蒙是极有关联的。那么,蔡邕的王子乔碑记当时是为今涡阳县丹城的王子晋升仙台所写的,这不是臆断,是有蔡邕的碑文为依据的,是与今丹城镇的王子乔升仙台遗址相对应的。

3、蔡邕碑指出了时间与竖碑缘由:延熹八年(东汉公元165年)秋八月,皇帝(汉桓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祗惧之敬肃如也。

4、“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乃与长史边乾,访及士隶,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俾志道者,有所览焉。”提出写王子乔碑记并予以施行的是王璋,是王氏宗亲无疑。具体位置也说清楚了:赖乡的伯阳的家,还有尹喜的移居地在这里!这岂不就是今安徽涡阳老子故里!老子庙天静宫巍巍耸立于涡水之阳,为尹喜墓地建立的尹喜公园为当地的休闲之所。边韶字孝先,东汉桓帝时代人,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陈留浚仪人也。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他写过《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从年代看,疑边乾为边韶之子,都是今亳地人。

我们以为:今涡阳丹城王子乔升仙台早在汉代,就已经被认定了。王子乔是仙人,他的去世,也就是“升仙”,王氏后人建升仙台,是理所当然之事。

现在在王子乔升仙台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汉砖、碑刻等遗物表明,这里就是当年《王子乔碑》树立的地方,希望地方上注意寻找这块碑记。同时代的孔子问礼碑记的发现地就在升仙台南面两里地的地方,王子乔碑记能够找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涡阳县王氏宗亲在丹城树立了《王子晋升仙台记》

《王子晋升仙台记》全文如下:

王者,有秉钺专征、天地人运百福之象。而王氏得姓,缘周灵王太子晋公,则王氏贤哲继出,人文焕发,名驰八表,腾芳千祀,岂偶然哉?

王公讳晋,字子乔,东周灵王太子,幼而聪颖,温良博学,爱吹笙作凤鸣。年十三,谏灵王以“川不可壅”正道,既冠,以太子身份辅政,能折叔向与师旷,格晋平公之邪心。偶游伊洛,归而仙逝,灵王甚痛之,使人发其冢,惟空棺耳,乃知其遗形灵岳而升仙矣。

涡河之畔,老君故里,有丹城焉,典册载其地有晋公隐居炼丹处。我辈王氏宗亲,适逢盛世,追史溯源,好古敏求,乃择天朗气爽、惠风和畅之日,由王昌元先生引导,虔谒丹城,访求遗迹,神会祖灵,于丹城镇之东,得晋公升仙台。台背齐山,面包河,土地高敞,嘉木成荫,水环三面,雉鹜成群,秦砖汉瓦,比比皆是,古之仙台遗迹刻石犹存焉。仙台北依道庄,南枕龙山,西接老天,东瞰石弓,灵山秀色,空水氤氲。登斯台,仙气拂面而来,久处便觉御风飘举以升仙,善哉!

考诸史,老君长晋公六岁,则晋公弃人间事,从老君游,学道炼丹于此或不为无稽,然老君犹龙,王子能仙,世人知之甚少,即我王氏宗亲,知者亦罕,初闻颇多惊骇失笑者。悲夫!王李二姓,驰名上国,千古齐驱,蔚为大姓。知此源流,则可稍解也。籍载,升仙后,晋公尝归故里,于缑氏山上见父母,则神仙之学终不与孝心顺行异,我等王姓后裔,当布告天下,寻祖归根,于此修庙建祠,缅怀先祖,慎终追远,复兴中华文化,振铎人类文明,则聿追孝亨,得先祖荫德,保世兹大而报以景福,不亦宜哉?

撰文:王振川  王体友  王伟  石工  王志超 已亥年桂月吉日

涡阳县丹城镇周边几平方公里内的村庄名称,大多带有“相”字:相老家,相圩孜,相堂村,相庄村,南相庄,西相楼村,从地下不时出现的文物表明:古代相国,相县的遗址,大体上在相圩孜这个村庄里,相老家可能是历代相氏家族的家庙遗址。有古井与大量的翁仲、碑记。有上马石下马石,有大量的柱础。孔子问礼碑碑记出土于相老家村。据统计,涡阳县有18个以上的带有相字的村庄,现有相氏宗亲达4万人。是王子晋升仙台所在地——吕庄村。地图所示的道庄村,后道庄在丹城以北,地区属于河南省。还有白庄,在道庄以北几公里处,那里的人皮肤白皙,当与圣母白小姐有关联。

三、丹城镇的王子晋升仙台遗址历史文化遗存简介:

1、王子晋升仙台东边,有一座“三圣庙”,是老子、王子晋、孔子三圣相聚的见证。

2、王子晋升仙台遗址1990年被确定为将孤堆遗址。

将孤堆遗址位于丹城镇徐楼村吕庄自然村西南角约500米,包河东岸。经专家鉴定为商周时期古遗址,相传为汉將樊哙点将台。该遗址占地约5598平方米,高3.5米,延伸至包河河床,断层可见灰土文化层。该处曾出土残磨光黑陶罐1只,石锛,石铲,各一件,及蚌壳、鹿角、兽骨等,绳纹、网格纹等陶器残片极多,鬲、鼎、鬶足都有,陶色灰色较多,红色较少。

将孤堆虽然是确定为汉代的樊哙的点将台,这当然是不错的。当年汉代刘邦的连襟、大将樊哙在此王子晋升仙台上点将,借一点仙气,借一点威严,借一点历史文化,无可非议,还显示出樊哙的智慧。虽然史无记载,但是看鸿门宴上樊哙的表现,这樊哙点将台在此,当是当地人民历代的口口相传,是可信的。

樊哙的墓地在此不远处,这一位屠夫出生的农民起义领袖是涡阳人,去世后埋在家乡也是可信的。

当地的居民,他们随手从地面上给你捡起的,都是汉砖汉瓦,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厚。我这里建议:你们一定要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至少把地面上可见的收集好。为什么?因为你们的名气会因为宣传而会被社会关注,来考察的大多是识货的人会捡走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文物。我在涡阳有教训的:1992年我在老子庙西面的马庄遗址一下子就捡到一包5000年前的陶片,陶鼎足,放在汽车制动器厂总工程师我的办公室里,回上海以后回来一看,没有了!原来是他们打扫卫生帮我当垃圾给处理了!我马上奔到垃圾箱去找,已经清理了!后来再去收集,已经很少见了!十多年后,我去马庄遗址考察,发现了“赤松从逰孤身鹤发悲僕射”汉张良碑记,我亲自立即搬到老子庙里收藏起来,那是后话,我有其他文章。希望你们注意收集保存这些文物!虽然你们那里这些东西很多,但毕竟还是有限的,无法再生的!

3、王子晋升仙台汉碑的意境初探:

①此碑疑是碑座。上面应该有王子晋的坐像或者站像,应该继续找寻。

②此碑座的尺寸现场测量为:

③碑座的四面造型:

“王子晋爱吹箫”,表现的是王子晋的喜欢吹箫的生活场景,从动作形态看,王子晋盘坐着在吹萧管;依旧是表达了“王子晋爱吹箫”,但是这个乐器不是直长萧管,而是古代的乐器“排箫”,横吹的乐器;这两面的人物雕塑从面相上看,是一个人的形象;是一位正在弹琵琶的乐者,栩栩如生;舞者,一男一女双人舞。

四面的雕塑是表现的王子晋的生活画面,四个画面共同的都有彩带飘舞,人物都在动态之中。我们仿佛听到了音乐,看到了舞动的画面,看到了婆娑的舞姿。衣服不似孔子问礼碑上的人物的严谨与朴实,显示出汉代官场的奢华与上层人士的娱乐场景。也反映出在汉代的经济状况与汉代的繁荣。

至于四角所雕塑的四个力士,表达的可能是当时的佛教艺术已经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一定影响,但是不能说这是一个佛教的雕塑。据我对中国文化的考察,力士文化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初张良就曾经雇佣力士椎击秦始皇。这无需等待佛教文化来影响的。

这个碑记的石料与问礼碑不同,但是他的制造工艺有相似之处:似乎都有表面处理。由于近2000年来他们被保存的方式不同,所以斑驳的程度不同:孔子问礼碑是一个碑记,日晒雨淋而显得格外的沧桑。

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比较?我从东汉蔡邕的文章里读出,这两款碑记都是汉代的末年经济文化发达的产物,都是朝廷安排的祭祀文化名人的产物。他与宗教无关,虽然雕塑充满了仙气,表达的却是那时候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展示与向往。

涡阳县,就是一个汉代的上海!一个上海人来涡阳县,就是来解读这个历史的。

4、丹城吕庄王子晋升仙台出土文物的思考

丹城王子晋升仙台出土文物很多,大多已经散失,目前还在积极地搜寻之中。

现在保存的有瓦罐,铜罐,瓦当,雕塑等等。还有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的化石蚌壳等等。

无不说明这里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特别是汉代的汉砖,遍地皆是,说明这里在汉代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无疑是在汉代经济文化的发达时代,王子晋升仙台得到了修缮,或者是重建。当今我们处在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国王、李两大姓的初祖的升仙地、出生地都在这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好文化遗存的研究,继承,与开发。

5、丹城的“三圣庙”考察记

丹城有三圣庙,全国各地有许多的的三圣庙。三圣庙的理念是元代道教祖师王重阳首创的。就我所看到的三圣庙,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一般都是祭奠老子,释迦摩尼,孔子三位圣人,有把释迦摩尼居中的,也有老子居中的,如我在延安北面的一个庙宇看到的。

但是丹城的三圣庙祭祀的三圣却是老子,释迦摩尼,王子晋。这恐怕是全国“三圣庙”里的唯一。问老人,他们也说不清这三圣庙里三位圣人的位置排列。

我的看法:涡阳县丹城镇的三圣庙的排列应该是:老子居中,这里是老子故里,且在三位圣人之中年龄最长;上手东面应该是王子晋,他比老子小六岁,是本地神仙;第三位是孔子,孔子比老子小二十岁,孔子要小王子晋十四岁。按照我们古代的“长者为尊”的序列,我以为丹城的400年前三圣庙祭祀的三位圣人应该是这样安排的。

这三位圣人见过面吗?

应该是可能的。依据是什么呢?

“孔子年五十一而不闻道,南之沛而问礼于老聃。”《庄子》记载道。

而升仙台以南一公里的地方,正是孔子问礼碑树立的地方,这地方正是“沛”的地域,也正是汉代末年与王子晋升仙台同时竖碑的地方。在蔡邕的为王子晋所写的文章里,是要“昭示后世”的地方。我们不能忽视蔡邕的昭示:“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也是“古相祭子乔之地”,是圣人汇集之地也!这时候老子七十一岁,王子晋六十五岁,如果他还与老子在丹城生活,那么,五十一岁的孔子一起在丹城与王子晋见了面,为什么没有这个可能呢?2500年前历史文献丢失的太多了,我们不妨开阔一下我们的思路,来一次思维的“穿越”。

我在王氏宗亲王昌元先生的引导下,去考察了三圣庙。去考察的还有中华王氏安徽站宗亲、秘书长王伟先生。

天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一行十多人,驱车去三圣庙,不过与王子晋升仙台约一公里的地方,看到了一座重修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圣庙,修庙的事实在被镶嵌在庙墙上的石碑记录下来,虽然斑驳,还能看得出“乾隆”等文字。

这座庙宇,你一眼看上去,怀疑是抗日战争中的堡垒,炮楼。但这座庙宇确确实实是建于400年前的,镶嵌于墙上的碑记叫你不容怀疑。两层,二楼的地板没有了,地板的隔梁已经腐烂,空空荡荡的垂下来,像是一位老人垂下的无力的臂膀。年代太久了!

我忽然醒悟:这就是前人建造的“升仙台”啊!高耸着的“炮台”,就是前人对王子晋升仙台的悟性理解。三圣庙建成“炮台”,也就是乾隆时代人们对重修升仙台的造型的理解与实践吧。所以,他与全国任何一种庙宇没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是全国的唯一的这种造型的庙宇吧。

现存的建筑还有前后两进,前为山门,后为升仙台。前山门有一排房屋,曾经是小学校舍。依稀可见那座小学的名称:《董阁小学》。

庙前还树立着文物保护的标志。显示了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保护的努力。那个在历史上曾经繁华与经济发达的地方,还在努力的显示给我们他的过去的形象,尽管他现在衣衫褴褛、年老蹒跚。

雨依旧在下,淅淅沥沥,打湿我们的衣衫,那是我们先祖的悲悯,那是我们先祖对我们这一代的对恢复历史文化的期望,也表示了他的关注与保佑,洒下了他期望的眼泪。

四、《孔子问礼碑》与王子晋升仙台隔包河南北相望

《孔子问礼碑》在王子晋升仙台南,隔包河以南约一公里。

2011年被发现,我曾经为之写文。已经刻于碑上。其文如下:

欣闻相氏在涡阳北的相老家(相氏祖茔)筹建“相氏祠堂”,特撰此文为之祝贺!

相氏,在中国的《百家姓》中的排位为第396,可谓“小姓”矣!然在安徽省涡阳县涡河北面,却有17个以“相”命名的村庄,居住着二万多相姓的原居民,相氏祖茔就在“相老家”这一村庄里。我1993年曾经去看过这个村庄,看到了一座古老的相氏祖茔碑,2007年,我又去过一次,总觉得对这个地方没有看个够,2009年5月我又去了,这第三次来相老家,我居然惊呆了。上次看过的一座古碑,居然是“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古碑!

此碑在“相老家”的出现,虽出意料之外,恰恰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多年研究老庄,对老子故里这一命题早有关注。这也是我多次到相老家去的原动力之一。老子是“相县”人,古史记载确凿,这里的相姓人家如此之多,相氏祖茔又在这里,必有历史渊源。

我把看到过的古代史料抄录于下: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庄子·寓言》:“阳之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自鲁南见老子。”

司马迁《史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东汉边韶《老子铭》:“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县,春秋曰相,有赖乡”。 

郦道元《水经注》:“老子楚相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

这些较早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何等一致的记述了老子是春秋时代的相县人,这相县在“沛”属“楚”,“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汉代又“属苦”。“苦”“相”本属于同一地域,汉代的“苦县”又归属过陈国。今涡阳县涡河北的相老家,正是春秋时代的相县故址!老子正是相县人,孔子问道的历史故事的原发地正在这里!在这里出现“孔子问礼于老子”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的古碑是顺理成章的!

这里出现这样的古碑是你们的光荣,是你们的历史财富,又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产!我们应为之欢呼!

此碑告诉了我们相氏与老子是通家之好,它应在相氏祠堂里永久地保存!

1、王子晋升仙与孔子问礼

碑记释读:公元前501年,鲁国的孔丘被任命为大司寇,也就是鲁国的司法部长。

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有着为天下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如今已经是司法部长了,他还是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这位好学的大圣人,心血来潮,决定在百忙之中,要去拜访一下自己的老师。这年初秋,他带上了自己的爱徒子贡一行,备上驷马,从鲁国出发,直奔南方。他知道,他的老师老子家在沛地相县。此时的孔子,已经五十一岁,算算老师也已经七十一岁高龄了。他心里还有一丝的高兴,我总算也是鲁国的高官了。

从鲁国到淮北的路,还比较好走,有山不高,有水不深,气候宜人,秋色如画。

“老师,您这次到相县是拜老子为老师吗?您不是已经与他老人家见过了几次面了吗?”年青的子贡,刚二十岁,好学好问,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

孔子与老子相见,确实不是第一次了,他们相见了几次了。孔子的思绪回到了他自己年青的时候。孔子十七岁的时候,老子曾经到过鲁国的巷党考察鲁国的文化,好学的孔子赶来向老子学习。那次老子参加鲁国一位要人葬礼,正好遇到了日食,老子教导孔子,要停柩观察天象的变化;在孔子三十四岁的时候,孔子到周的国都洛阳游学,他拜见了老子,老子时任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带孔子参观了洛阳的铜铸人像,老子给了孔子一番教导。在孔子离开周都的时候,老子亲自为他送行。这一霎眼又是十七年过去了。孔子不禁思绪万千。

“赐,吾语汝!”马车奔跑着,颠簸着,坐在孔子对面的子贡倾听着。

“在我一生中,老聃给我的教导,是我终身难忘的。我的心目中,他是我最重要的一位老师。我的成功,与他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但我每次见他,都没能拜他为老师,是我的遗憾。这次我们专程去拜师,是我的一大心愿。同时我也要请教他老人家,怎样才能当好司法部长。”

相县到了,孔子一行的马车停在路边。老子的弟子们迎接他们,有文子与范蠡。文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经济学家。文子也与孔子一样,有五十一岁了。范蠡才二十六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孔子下了马,老子也迎了出来。他们几位都进了老子在相县的住处。

孔子就按周礼的规矩给老子行拜师礼。

子贡等把一个大贡篮从车上取下来,篮里有一对大白鹅,还有一串腊肉,一双大鲤鱼,那是子贡专门到黄河岸边去采办的活鲤鱼。子贡听孔子说过,兄长孔鲤出生的时候,鲁国国君就送了老师一双鲤鱼,也就是“礼有余”的意思。

礼品就位,三位弟子站在北面,从右到左:文子,范蠡,子贡。中间主位,右面老子坐在上位,孔子在左面双膝下跪,手捧玉璧,高高举起作拜师礼。

这历史的瞬间,永远的被定格在一块石碑上,这石碑,2009年5月2日上午十点钟,被一群老子研究爱好者发现,它就在当年孔子见老子故事的原发地,古相县的大地上耸立着!

古碑的斑驳,显示出岁月的沧桑,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此碑的侧面也有图像浮雕,可清晰辨认的有“太阳乌”。圆形的浮雕中有一只鸟,我释读它为“太阳乌”。我的依据有以下几条:

《山海经·大荒乐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郭璞注;“日中有三足乌。”《文选·左思〈吴都赋〉》“笼乌兔于日月”吕向注:“乌,日中乌。”左思《蜀都赋》“阳乌回翼乎高标”刘渊林注引《春秋元命包》曰“阳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这种日载鸟的太阳乌也见于中国良渚玉器。据此,有人不无骄傲地宣称:我国最早发现太阳中有黑子,比西方科学家早了几千年。

太阳又称“金乌”。《搜神记》中也有“太阳乌”的传说。

六、王子晋升仙台的历史地理文献依据

《安徽通志》和《宿州志》记载:公元前550年,因谷水泛滥,王子晋与其父周灵王因在治水之策上有异,被周灵王贬为庶民。后遇仙人浮丘先生,传授长生久视之术,子晋日夜苦修,松餐涧饮,炼精聚源。道成后则游历至涡谷之地,和老子筑台炼丹,仙丹终成,丹药炼成地,故得丹城之名,即今安徽涡阳丹城。也有写作“丹成”的,乾隆碑记上就是“丹成”两个字。

此处处于龙山、石弓山、齐山、嵇山、芒砀山等六山之中,依山傍水清秀神奇。升仙台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镰、石针、殷币、商代青铜器,现在有时游人还能捡到陶纺坠、秦砖、汉瓦碎片。升仙台隔河相望,有个村庄相老家,是古相县遗址,村上有一块汉代石牌,据考证是孔子向老子问礼的石碑,升仙台西侧,有一个村子叫老天庄,相传是老子升仙的地方,升仙台北侧,有一个村庄叫道庄,旁边的一村叫白庄,相传是老子传道的地方,王子晋升仙台东边,有一座“三圣庙”,是老子、王子晋、孔子三圣相聚的见证。

七、王子晋是长寿之人

关于王子晋的生平的考索:

1、王子晋生于公元前565年,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他与老子同时代,少老子6岁,长孔子14岁;2、一般说王子晋17岁“升仙”,也就是说,他17岁开始了隐居,据我们研究,他的隐居地之一,就是今安徽省涡阳县的丹城(丹成)镇。他在丹城修身养性,炼丹采药,成为中国化学研究与医药学的始祖之一;3、王子晋回去见过父母,确是一位孝子。地点是:缑氏山;年龄约在47岁左右;4、王子晋真正的去世年龄已经无法确定。我们推测,他与老子一样是健康长寿之人。5、王子晋有著作留存于世:左丘明编写的《国语》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如果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私人著作。那么,王子晋的这一篇政论文《谏灵王壅谷水》可谓为第二部私人著作。文中的教育意义在现在还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值得今人参考学习。

八、王子晋传世作品

晋公有传世作品,载于《国语·周语》。《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今全文录之如下: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锺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锺其美。是故聚邳也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也,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沈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此一王四伯,岂繄多?。皆亡王之后也。唯能厘举嘉义,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虽衰,杞、郐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氏姓,踣毙不振;绝后无主,湮替隶圉。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也。唯不帅天地之度,不顺四时之序,不度民神之义,不仪生物之则,以殄灭无胤,至于今不祀。及其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间之。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其兴者,必有夏、吕之功焉;其废者,必有共、鲧之败焉。今吾执政无乃实有所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王而饰之,无乃不可乎!  “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又曰‘佐雝者尝焉,佐斗者伤焉。’又曰:‘祸不好,不能为祸。’《诗》曰:‘四牡骙々,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又曰:‘民之贪乱,宁为荼毒。’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且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  “自后稷以来宁乱,及文、武、成、康而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难也如是。厉始革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祸十五其不济乎!吾朝夕儆惧,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王又章辅祸乱,将何以堪之?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祗,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而亦未观夫前哲令德之则。则此五者而受天之丰福,飨民之勋力,子孙丰厚,令闻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  “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由欲乱民也。畎亩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无有异焉!《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将焉用饰宫?其以徼乱也。度之天神,则非祥也。比之地物,则非义也。类之民则,则非仁也。方之时动,则非顺也。咨之前训,则非正也。观之诗书,与民之宪言,则皆亡王之为也。上下议之,无所比度,王其图之!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方非时动而作之者,必不节矣。作又不节,害之道也。”  王卒壅之。及景王多宠人,乱于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

〔译文〕 

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争流,水位暴涨,将要淹毁王宫。灵王打算堵截水流,太子晋劝谏说:“不能。我听说古代的执政者,不毁坏山丘,不填平沼泽,不堵塞江河,不决开湖泊。山丘是土壤的聚合,沼泽是生物的家园,江河是地气的宣导,湖泊是水流的汇集。天地演化,高处成为山丘,低处形成沼泽,开通出江河、谷地来宣导地气,蓄聚为湖泊、洼地来滋润生长。所以土壤聚合不离散而生物有所归宿,地气不沉滞郁积而水流也不散乱,因此百姓活着有万物可资取用而死了有地方可以安葬。既没有夭折、疾病之忧,也没有饥寒、匮乏之虑,所以君民能互相团结,以备不测,古代的圣明君王惟有对此是很谨慎小心的。  “过去共工背弃了这种做法,沉湎于享乐,在肆意胡为中葬送了自身,还准备堵塞百川,坠毁山陵,填塞池泽,为害天下。皇天不赐福给他,百姓不帮助他,祸乱一起发作,共工因此而灭亡。在有虞氏时,崇地的诸侯鲧肆意胡为,重蹈共工的覆辙,尧在羽山惩治了他。他的儿子禹知道过去的做法不对,改弦易辙,效法天地,类比万物,取则于民众,顺应于群生。共工的后裔四岳帮助他,顺应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积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畅通了九州的河流,围住了九州的湖泊,丰满了九州的沼泽,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众,沟通了四海之内的交往。因此,无无反常之候,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按照大禹的做法,顺应自然的法则,才能建功立业,使天帝满意。上天嘉奖他,让他统治天下,赐姓为姒,称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万物。同时分封给四岳土地,让他们督率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 “大禹和四岳的成功,难道是由于上天的眷宠吗?他们都是亡国之君的后裔,只是因他们能行大义,所以能遗泽于后代,使家族的香火不被革除而世代沿续。夏的统治虽然衰微了,但杞、鄫二国仍然存在;申、吕的四岳虽然衰落了,但齐、许二国仍然存在。只有立下大功,才能受封土传祭祀,以至于领有天下。至于后来又失去天下,必定是过度享乐之心取代了建功立业,所以失掉了姓氏,一蹶不振,祖先无人祭奠,子孙沦为奴仆。这些家族的衰亡难道是由于上天不眷宠他们吗?他们都是黄帝、炎帝的后裔,只是因为他们不遵循天地的法度,不顺应四季的时序,不度量民神的需求,不取法生物的规则,所以绝灭无后,至今连主持祀祖的人都没有了。至于后来又得到天下,必定是以忠信之心取代了邪乱之行,效法天地而顺应时序,契合民神需求而取则于生物,因而能显贵有后,光耀祖宗,赐姓受氏,并随以好的名声。只要遵循先王的遗训,考查典礼刑法,并了解兴盛、衰亡者的业绩,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兴盛者必有夏禹、四岳那样的功绩,衰亡者必有共工、伯鲧那样的过失。现在我们的施政恐怕有违背天理之处,从而扰动了谷、洛二水的神灵,使它们争流相斗,以致为害王宫,陛下要堵塞掩饰,恐怕是不行的。  “俗话说:‘不要经过昏乱者的家门。’又说:‘帮厨者得食,助斗者受伤。’还说:‘不生贪心不惹祸。’《诗》上说:‘四马战车不停跑,五彩军旗空中飘,战乱发生不太平,没有哪国不纷扰。”又说:‘民不堪命起祸乱,怎能束手遭荼毒。’看见祸乱而不知戒惧,所受伤害必定多,掩饰终究会暴露。民众的怨恨与乱行尚且无法遏止,更何况神灵呢?陛下为了应付河流激斗而修葺加固王宫,犹如掩饰祸乱而帮人争斗,这不是扩大祸乱并伤害自身吗?  自从我们的先祖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代不知自惕商惹怒了上天,天降之灾至今不断。如今我们又要去扩大这些祸害,恐怕将连及子孙,王室会更加衰落,这如何是好呢?“自从先公后稷消除祸乱以来。到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才基本安定了百姓。从后稷开始安民,经过十五王到了文王时才平定天下,到了第十八代康王时终于安抚了百姓,可见它有多么艰难。从厉王开始变更先王的法度,已经历了十四王。修德平天下要十五王才能成功,招祸乱天下有十五王还不够吗?我日夜戒惧担忧,总是说‘不知如何修德,才能光扬王室,以此迎纳上天的福祉。’陛下还要助长祸乱,那怎么得了?陛下也应对照一下九黎、三苗的君王,乃至夏、商的末世,他们上不效法于天,下不取则于地,中不安和百姓,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完全抛弃了这五个准则。因而被他人毁掉了宗庙,焚烧了祭器,子孙沦为奴仆,连在下边的百姓也遭祸害。陛下再看看前贤们行事的法度,他们都做到了这五个方面而得到了天赐的大福,受到民众的拥戴,子孙延续繁衍,美名传之久远,这些都是做天子的应该知道的。  “祖先门第显赫的子孙有的沦为农夫,是祸害了百姓的缘故;而农夫平民有的担当了治国的重任,则是安抚了百姓的缘故,这没有例外。《诗》上说:‘殷商的教训并不遥远,就在夏代的末年。’何必去修葺加固王宫呢!那样做会招致祸乱的。对于天神来说是不祥,对于地物来说是不义,对于民情来说是不仁,对于时令来说是不顺,对于古训来说是不正,比照一下《诗》、《书》和百姓的舆论则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上上下下衡量下来,没有理由这样做,陛下请好好考虑一下!任何事情,若大的方面不遵从天象,小的方面不遵从典籍,上不合天道,下不合地利,中不合民众的愿望,不顺应四季的时序行事,必然没有法度。既要办事而又没有法度,这是致害之道啊。”周灵王终于堵塞了水流。到了周景王时朝内多宠臣,祸乱由此开始萌生。景王去世后,王室大乱。到了周定王时,王室就衰微了。

按:先祖此文极佳,与《道德经》是同时代的作品。我王氏宗亲,可读可以宣传。

九、关于涡阳人窦子明

汉·窦子明为涡阳人,载于《宿州志》。他当为今涡阳县丹城镇人。

又;明嘉庆26年《石埭县志》:

陵阳令窦子明:沛国铚乡人。讳伯玉子明,其也白。少取四时,与天地玄黄气呼吸吐纳以练至和。尝曰:吾闻陵阳丹丘成仙之地,故求为之宰。清谈终日,务自理,好栖息岩窦,故邑人谓之窦令尹。详见传赞,崇祀于学。

汉·窦子明,字伯玉,沛国铚县人。少好仙术,闻陵阳乃丹邱,因求为宰。垂钓,旋溪得白鱼,腹中有书,教子明服食之法。遂上黄山采五石,脂以益烹炼,三年丹成。于中元日飞升。妻费氏与二女,服刀圭之余亦仙去。

陵阳山县西六十里, 在黄城山南。三峰矗立,西二峰属石邑,东一峰属太平长寿乡,即窦子明飞升处。有仙坛宫、丹灶、白鹤池,面黄海如芙蓉秋水。三台鼎峙,俯跨舒河。又名三台山。下面有三门六刺滩,李白诗《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刺滩》是也。

山·陵阳山在县北五里,高三百五十丈广二十五里,西北自青阳县倪田岭迤逓九凰岭来,三峰卓列,如城如屏。诚一邑之镇也。东一峰属宁国府太平县,西二峰隶本县。俗称此山为石埭天寿山,故邑人多寿。昔汉陵阳令窦子明炼丹其上,丹台、丹井具存。事见《列仙传》。

陵峰,即县治后陵阳山之三峰中一峰。乃子明炼丹之地。中有平阜,仙坛宫在焉。东一峰属宁国府太平县,西一峰延袤西驰,中为洪子岭。

《黄山区志》(2008版)P388-旅游  陵阳山又名陵山,旧称天寿山”、“三台山”,位于太平湖北岸永丰与广阳交界处。三峰矗立,古林荫翳,幽壑翠峦,景色独秀。陵阳山中峰为天柱石,其石如台,又名丹台,高百余丈。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唐玄宗诏访海内名山福地,石埭得列在内,下诏于陵阳山建仙坛宫。唐天宝中期,宫上七星石崖有泉涓涓流出,色微红称丹井:边上有黄鹤池、白鹤墩等。史载,汉代陵阳主簿窦子明获白鱼一条,白鱼腹内有炼丹之方的绢布。窦子明据方在此山修炼得道升仙。大诗人李白羡窦子明得道飞升之事.自泾县桃花潭溯泾溪而上,经龙门山东亭(今已淹没)至陵阳山,寻访子明遗迹,盘桓游历其间,曾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一诗中写道:“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李白还在《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等诗中,多次写下“归向陵阳钓鱼晚”、“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回溪十六渡,碧峰尽晴空……”的佳句。如今.陵阳山上还有仙坛宫、丹灶、黄鹤池等遗址。

按:“讳伯玉子明,其也白。”当为圣母“白小姐”之后人;陵阳山,今属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北岸,旧属石埭县。

附录:

王子晋有关网上资料

按:关于王子晋与安徽涡阳的材料,网上几乎没有提及。因为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也把网上的其它一些材料下载于此,以补充我们的材料。

一、题缑山王子晋庙  (唐代 郑畋)

有昔灵王子,吹笙溯泬口。六宫攀不住,三岛去相招。亡国原陵古,宾天岁月遥。无蹊窥海曲,有庙访山椒。石帐龙蛇拱,云栊彩翠销。露坛装琬琰,真像写松乔。珠馆青童宴,琳宫阿母朝。气舆仙女侍,天马吏兵调。湘妓红丝瑟,秦郎白管箫。西城要绰约,南岳命娇娆。句曲觞金洞,天台啸石桥。晚花珠弄蕊,春茹玉生苗。二景神光秘,三元宝箓饶。雾垂鸦翅发,冰束虎章腰。鹤驭争衔箭,龙妃合献绡。衣从星渚浣,丹就日宫烧。物外花尝满,人间叶自凋。望台悲汉戾,阅水笑梁昭。古殿香残灺,荒阶柳长条。几曾期七日,无复降重霄。嵩岭连天汉,伊澜入海潮。何由得真诀,使我佩环飘。

郑畋(823-882),字台文,河南荥阳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刘瞻镇北门,辟为从事。瞻作相,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乾符中,以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寻出为凤翔节度使,拒巢贼有功,授检校尚书左仆射。诗一卷,。《全唐诗》录存十六首。性宽厚,能诗文。

二、360百科中的王子晋 

王子晋即王子乔,东周人,周灵王的儿子。晋从小就是个非常聪明而有胆识的孩子。据说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正赶上连降大雨,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合流,洪水漫过了堤岸,几乎要冲毁王宫。灵王着了急,忙命人运土堵水,王子晋却在父亲面前引经据典,讲了一套“川不可壅“的大道理。他的意见虽然不够全面,灵王也没有采纳,可是这孩子有胆量、有智慧的名声却很快传扬到各国诸侯,大家都很佩服。周灵王二十二年,王子晋游于伊水和洛水,遇到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修道。几十年后七月七日,王子晋在缑山(今河南偃师)乘白鹤升天而去。

人物生平

王子晋: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生性好道。

他虽贵为太子,却寂寞寡欲。周灵王二十二年,王子晋游于伊水和洛水,遇到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修道。几十年后七月七日,王子晋乘白鹤升天而去,远近可见,人们说:“王子登仙。“曾劝周灵王说:“佐饔者尝焉,佐斗者伤焉“。“佐饔得尝“,是说助人为善,会得好报。

据说,他为劝止周灵王不要决洛河之水,这样虽然会防止洪水冲决宫殿,但却会使洛阳百姓生灵涂炭。其谏言使父皇大为震怒,将他贬为庶人,因此忧郁成疾,16岁就死了。百姓感其恩德,就以平时的称呼“王子“,做为他的姓氏,从此,他的后人(古人早婚早育)就以“王“为姓,这就是王姓的起源,仅为一种说法,并不敢说是绝对。

其长子王荣,字敬宗,以字行,为司徒,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为太原王氏之祖。其次子早亡,虽有名讳,可能是后人所加,不可信。

李贺《天上谣》: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王子“即指王子晋。

人物事迹:身世

周灵王虽然是个徒有其表的天子,可是他却生了个很不平凡的太子,名叫晋。晋从小就是个非常聪明而有胆识的孩子。据说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正赶上连降大雨,洛邑附近的谷水和洛水合流,洪水漫过了堤岸,几乎要冲毁王宫。灵王着了急,忙命人运土堵水,王子晋却在父亲面前引经据典,讲了一套“川不可壅“的大道理。他的意见虽然不够全面,灵王也没有采纳,可是这孩子有胆量、有智慧的名声却很快传扬到各国诸侯,大家都很佩服。特别是霸主晋平公,对周王的这个聪明太子不但很钦佩,更怀有几分忌讳和担心。他想到自己曾派叔向用计谋杀死苌弘,又强占了原是周王朝的两块田地,将来太子晋继承了王位,一定要跟自己算老帐的。于是晋平公又把大夫叔向召来,跟他谈了自己的心病,并且又一次派叔向出使周国,目的是了解一些王子晋的情况。

叔向朝见了天子之后,特意去拜会太子晋,想从交谈中掂一掂太子晋的斤两。哪知一共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太子晋问得无言以对,最后只好尴尬地从太子府退了出来。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

“太子晋这小东西果然不凡,别看他才十五岁,我跟他谈了五个问题,倒有三个被他占了上风。以我愚见,还是把我们强占的两处田地归还给周朝吧,不然将来他会找我们麻烦的。”

平公听了叔向的话,心里也在嘀咕:归还吧,舍不得;不归还吧,又怕将来惹麻烦。这时,晋国著名的老乐官师旷表示不要匆忙决定,他说:

“请派我去跟那孩子谈谈,如果连我也不是他的对手,再还田也不迟。”

师旷是一位盲人音乐家,平公对他一向很尊敬,知道他忠诚正直、博学多识,便以切磋音乐的名义,派他出使周国。

师旷到了周国,在太子府拜见了太子晋。太子坐在殿上,师旷站在殿下,主客一问一答,上下古今,礼乐射御,无所不谈。太子有问必答,口惹悬河,确实表现了见识高卓,学问渊博。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师旷在殿下站得久了忍不住踏起足来。太子晋一看,知道自己一时疏忽,忘了乐师年老易寒,深感愧疚,于是赶紧说:“太师,请殿上坐。”

侍臣们小心地扶着师旷上殿,请他坐下,太子命人取来一张瑟,请师旷鼓瑟;师旷一面鼓瑟,一面唱了一支名叫《无射》的歌。

接着太子也鼓起瑟来,唱了一首名叫《峤轿》的歌。二人一唱一和,尽欢而散。师旷回国时,太子晋赐给他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以表示对他的尊敬。

师旷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报告说:

“太子晋果然聪慧无比,可惜我和他谈话时,听到他的声音清亮中带点痰喘,他的脸色白里透红,像火烤一样。这种人无疑是个痨病鬼,不出三年,他就会呜呼哀哉。临归时,他曾向我问起寿命之事,我也如实对他说了。请主上不必提心!”

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逝世的噩耗就传到了晋国。

成仙

有的书上说,周灵王的太子晋并没有死,而是成了仙人。如前所说,王子晋是个喜欢弹奏和歌唱的人。据说他最擅长的是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呜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他在山上一住就是三十余年。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传说王子晋的墓在离西汉京都长安不远的茂陵,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人盗挖过,进去一看,墓中一无所有,只见一把宝剑悬在半空中。盗墓的人想盗取这把宝剑,忽然却听见宝剑发出龙吟虎啸的声音,便不敢接近它。顷刻间,只听一声呼啸,宝剑闪着寒光飞上了天。

传说汉明帝时代的王子晋转世做了河东叶县县令,按规定每月月初都要到尚书台(六部之一)述职,可是总不见有车马随从,只看见一对野鸭从东南飞来。有人将此事秘密奏知明帝,明帝也很诧异,便悄悄命人张网网罗野鸭,哪知网取下来的却是一双官靴。网了几回,都是这样,检查一下,原来都是四年来尚书省赐给官员的靴子。传说这个鸭子即王子晋所变。

三、王子乔碑(蔡邕)

王孙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也。闻其仙旧矣,不知兴于何代。博问道家,或言颍川,或言彦蒙,初建斯域,则具斯丘。传承先民,曰王氏墓。绍胤不继,荒而不嗣,历载弥年,莫之能纪。暨于永和元年冬十有二月,当腊之夜,墓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往闻而怪之,明则登其墓察焉。时天洪雪,下无人踪,见一大鸟迹在祭祀之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着绛冠大衣,杖竹策立冢前,呼樵孺子尹永昌谓曰:“我王子乔也,尔勿复取吾先人墓前树也。”须臾,忽然不见。

时令太山万熙,稽古老之言,感精瑞之应,咨访其验,信而有征,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来集,或弦歌以咏太一,或谈思以历丹田。其疾病尩瘵者,静躬祈福,即获祚;若不虔恪,辄颠踣。故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先祖也。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以致祀,袛惧之敬,肃如也。相国东莱王璋字伯仪,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乃会长史边乾,访及士隶,遂树玄石,纪颂遗烈,俾志道者有所览也。

伊王君,德通灵,含光耀,秉纯贞,应大道,羡久荣,漂长风,弃世俗,飞神形,翔云霄,浮太清,乘螭龙,载鴘輧,戴华笠,奋金铃,挥羽旗,曳霓旌,欢罔极,寿亿龄,昭笃孝,念所生,岁终阙,发丹情,存墓冢,舒哀声,遗鸟迹,觉旧城,被绛衣,垂紫缨,呼孺子,告姓名,由此悟,感怖惊,修祠宇,反几筵,馈饎进,甘香陈,时倾顾,馨明禋,匡流祉,熙帝廷,佑邦国,相黔民,光景福,耀无垠。

(文出《蔡中郎集》卷一引自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第二页)

(本集,《水经·汳水》注《御览》三十三引《蔡邕·王乔录》。)两者略有差异。

四、《潜夫论》汉·王符:

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榖、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使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平公遣师旷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语,师旷服德,深相结也。乃问旷曰:“吾闻太师能知人年之长短。”师对曰:“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女慎无言,将及女。”其后三年而太子死,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

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偶读《王符·潜夫论》:

王符(约85年~约163年),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公元163年,农历癸卯年,中国东汉延熹六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东汉国力趋于极盛,经济发达,史学家、文学家名人辈出,王符为其中之一。也是汉代的晚期。社会各种矛盾尖锐突出,以致到了改朝换代的前期。

安徽省涡阳县是那个时期是我国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是道家文化的根据地,许多好道的文人墨客,乃至平民庶士,这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包括像蔡邕这样的大学者,写下文章“昭示后世,是以赖乡仰伯阳之踪,关民慕尹喜之风。”尹喜,文子,范蠡,西施这样的老子亲传的众弟子,都把自己的遗骨留在今天叫做涡阳的老子的家乡。蔡邕的文章是为了“昭示后世”而写的。

王符是王氏宗亲,毫无疑问,他对王子晋是崇敬有加:“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先祖太子晋从小就是一个有完美道德的人,智慧过人,知识丰富,态度谦逊,为人敦厚,做事敏捷。

一年,洪水爆发,榖水与雒水汇合将冲击王宫,王宫可能被冲毁,灵王要用土来拥塞大水。太子晋强柬。说这样是不符合天意的,我们还不如修理政治,顺从民心为要。

晋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当时是晋平公在位,他派大臣叔誉为使者到周王朝见到到了太子王子晋,与他交谈,叔誉说了五个问题,而三个问题说不到点子上。叔誉很狼狈地走了,回去告诉晋平公:“太子晋才十五岁,而我居然说不过他。请您还是服从他为好。”

晋平公又派遣太师师旷去见太子晋。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师旷很佩服他的德行,与他深深地结交。

于是太子晋问师旷:“我听说太师能知道人能够活多大岁数。”太师回答说:“你的面色红里透白,你的声音沙哑有痰,你火色,生命不久。”太子晋说:“你说的很对,我三年以后就要去见上帝去了,你万万不要说出去,说出去对你也不好。”

过了三年,太子晋果真去世了。孔子听说太子晋去世,说:“太可惜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君主,可惜死了!”

老百姓得知王子晋居然能够事先就知道自己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所以说王子晋是位神仙。他成仙以后,他的后代在晋避难,居家在平阳,就此为王氏之祖先。他的后代子孙一代一代都爱好修身养性,得道成仙的方术。

王子晋与师旷的对话很有意思,他预知自己的死期。那么,因为自己与父亲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不一致,他又有爱好长生久视之道,他充分利用了这三年时间,此时他才十五岁,他遇上了比他大六岁的老子,他们一拍即合,一起在安徽省丹城居留,开发石公山的黄石炼丹,三年以后,他们宣布太子晋“升仙”去了,就此脱离了周王室的一切关系,真正的做起了逍遥神仙,或许,这就是安徽省涡阳县丹城镇王子晋升仙台的来历!被历代史书与志书,文人札记所记录而丢失了他的缘由。二千五百年后又由一位偶然居此的钟爱先祖神仙的王氏来解读,也并非偶然。

五、《老子铭》边韶

韶,字孝先,陈留浚仪人。顺帝时,历尚书、侍郎。桓帝时,出为临颍侯相,徵拜太中大夫,迁北地太守。入拜尚书令,后为陈相。有集一卷。[东汉]边韶(生卒年不详)

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春秋之后,周分为二,称东、西君。晋六卿专征,与齐、楚并僭号为王。以大并小,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敞,宜生有德君子焉。老子为周守臧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

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计其年纪,聃时已二百余岁。聃然,老旄之貌也。孔子卒后百二十九年,或谓周大史儋为老子,莫知其所终。其二篇之书,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厥初生民,遗体相续,其死生之义可知也。或有浴神不死,是谓玄牝之言。由是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口);降什(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榘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口)为圣者作师。班固以老子绝圣弃知,礼为乱首,与仲尼道违,述《汉书·古今人表》,检以法度,抑而下之。老子(缺)与楚子而同科,材不及孙卿、孟轲。二者之论殊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尚德弘道,含闳光大,存神养性,意在凌云,是以潜心黄轩,同符高宗,梦见老子,尊而祀之。于时陈相边韶,典国之礼。材薄思浅,不能测度至人,辩是与非。案据书籍,以为老子生于周之末世,玄虚守静,乐无名,守不悳,危高官,安下位,遗孔子以仁言,辟世而隐居,变易姓名,唯恐见知。夫日以幽明为节,月以亏盈自成。损益盛衰之原,倚伏祸福之门,人道恶盈而好谦。盖老子劳不定国,功不加民,所以见隆崇于今,为时人所享祀,乃昔日逃禄处微,损之又损之,之余胙也。显虚无之清家,云先天地而生,乃守真养寿,获五福之所致也。敢演而铭之,其辞曰:

于惟(口)悳,抱虚守清。乐居下位,禄埶弗营。为绳能直,屈之可萦。三川之对,舒愤散逞。阴不填阳,孰能滞并?见机而作,需郊出坰。肥遁之吉,辟世隐声。见迫遗言,道悳之经。讥时微喻,寻显推冥。守一不失,为天下正。取厚不薄,居时舍荣。稽式为重,金玉是轻。绝嗜去欲,还归于婴。晧然历载,莫知其情。颇违法言,先民之程。要以无为,大(口)用成。进退无恒,错综其贞。以知为愚,冲而不盈。大人之度,非凡所订。九等之叙,何足累名。同光日月,合之(口)星。出入丹庐,上下黄庭。背弃流俗,舍景匿形。苞元神化,呼吸至精。世不能原,卬其永生。天人秩祭,以昭厥灵。羡彼延期,勒石是旌。(《隶释》三) 

录自《全后汉文》卷62《边韶》,[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附索引)》第1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13页。按,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 

《隶释》卷三:右《老子铭》,篆额,在亳州苦县。苦属陈国,故其文陈相边韶所作。碑云延熹八年八月帝梦老子,尊而祀之。帝纪,此年春冬两遣中常侍至苦祠老子。水经载蒙城王子乔碑,亦云延熹八年八月帝遣使致祠,国相王璋乃铭记遗烈。盖威宗方修神仙之事,故一时郡国竞作碑表。此石立于延熹无疑。

——引自陈垣编纂《道家金石略·老子铭》注解

《隶释》宋代金石学著作。现存年代最早的一部集录和考汉魏晋石刻文字的专著。洪适撰,二十七卷。乾道二年(1166)成书。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都仅有汉碑的目录和跋语,收录碑文则始于洪适。他隶书体的汉碑碑文用楷书写出,故书名为《隶释》。书连同后来成书的《隶续》,共著录汉碑碑文、碑阴等258种,魏和西晋碑17种,又收集汉晋铜、铁器铭文及文20余种。

[1] 编者按:周灵王二十年为公元前552年。 

[2] 编者按:周景王十年为公元前535年。 

[3] 编者按:延熹八年为公元165年。

王子晋与老子故里涡阳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1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