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却是“郑”?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氏自然是明朝国姓,而大名鼎鼎的郑成功、郑和都是被皇帝赐姓,其中到底有哪些故事呢国姓

首先是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郑成功国姓

1624年,这一年是明朝天启四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国姓。就在前一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到日本去做生意,娶了当地一位女子田川氏,她就是郑成功的母亲。

郑芝龙原本为儿子取名郑福松,在郑福松六岁这年,郑芝龙回到福建晋江,并在当地入学读书国姓。郑福松的老师是名儒钱谦益,他为了激励学生读书上进,建议改名郑森。从此,这个名字跟随郑森一生。

1644年,是明朝历史上最悲情的一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北京城彻底沦陷国姓

1645年,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称帝,史称弘光政权,但是仅仅数月之后,清军南下一举攻破南京,皇帝死、政权灭国姓

清军高压统治江南,各地都出现激烈的反清复明武装斗争,郑芝龙认为光宗耀祖的机遇摆在自己面前,海盗出身的他最不缺的就是冒险精神,拥立朱聿键称帝,国号为隆武,因此也被成为隆武帝国姓

郑芝龙将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深受皇帝器重欣赏,还发出感叹“可惜自己没有女儿,不能许配给你”,勉励郑森要始终对朱家忠诚国姓

紧接着,隆武帝表示要赐国姓,并且将郑森改为朱成功,成功二字蕴含着“驱除清军、恢复大明”的期许国姓。从此之后,郑森就正式更名为朱成功,被皇帝赏赐国姓是莫大的荣誉,在民间,朱成功也被称为国姓爷。

虽然是皇帝赐名,但朱成功却从来没有主动使用过朱姓,他希望完成皇帝期许之后再使用国姓,这样才名副其实,“成功”二字一直使用,目的是勉励自己牢记隆武帝重托国姓

朱成功率领军队在福建、江西等地与清军作战,心志坚定、誓报皇恩,但是现实往往很骨感,朱成功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想要恢复江山谈何容易国姓

1946年,隆武帝被清军俘虏,绝食至死国姓

朱成功在沿海地区招兵买马、整军备战,立志反抗清军、始终拒绝投降国姓。个人力量在时代大潮面前总是微不足道,朱成功历经波折也没能实现复兴的夙愿。

康熙皇帝曾经在诏书中这些写“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国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郑成功的确被称为朱成功。

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关于朱成功的记载很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自称台湾国主,自始至终都是以郑氏身份,他并不认可所谓的国姓;二是清朝史官们还是习惯称呼其为郑成功,因此史料中基本都沿用这种说法国姓

其次是明朝三宝太监、外交航海能手郑和国姓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原本名叫马三保国姓。138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派兵攻打云南,在沐英、傅友德、蓝玉等赫赫有名战将带领下,云南被顺利平定。

既是战争,就有伤亡,也有俘虏,而郑和就是其中之一国姓。随着明朝大军班师,郑和也被带到南京,随后入宫做了太监,后来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

郑和从小就异常机敏,很快获得朱棣赏识,成为跟随在燕王身边的侍从,并且逐渐成为朱棣的心腹国姓

1399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在此过程中立下大功,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明立功的具体信息国姓

燕王朱棣赢得并不轻松,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的军队只有八万,而建文帝的军队多达五十万,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但是朱棣最终取得胜利国姓

这场胜利对朱棣来说极为重要,这是靖难之役以来首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军心士气,也在战场上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国姓

人们往往对关键时刻的场景记忆更加深刻,常人如此,帝王亦是如此,比如康熙晚年回忆往事,平定三藩、征准噶尔首先出现在脑海里国姓

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郑村坝之战令他记忆深刻,战场上的郑和英勇无畏,这个小太监的表现更是让他感到惊讶国姓

于是朱棣想要赏赐国姓朱氏,但是碍于郑和是太监,这样有辱皇室颜面,于是就地取材,根据郑村坝这个地名,赐名郑和,和字意思是“和同朕姓”国姓

从此之后,郑和的名字就出现在明朝历史上,被选为远航西洋的正使,开启郑和下西洋的壮阔篇章,打开了明朝与世界交流的海上之路国姓

了解郑成功与郑和赐姓的来龙去脉,会发现明朝的国姓当然是朱氏,郑氏只是巧合而已,并非国姓国姓

说起皇帝赏赐国姓的传统,要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当时他手下有位能臣娄敬,属于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刘邦称帝后赐予国姓刘氏,从此之后叫做刘敬国姓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尊贵程度至高无上,能够被皇帝赐姓是极大恩赏,甚至可以说是光宗耀祖,后来的皇帝也纷纷效仿刘邦,以赏赐国姓来彰显皇恩国姓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338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国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