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百年宗祠架桥梁 千里亲情一脉连

充可公祠历经400余年风吹雨打宗祠

陈萍 摄

修缮前的充可公祠宗祠。 受访者供图

修缮中的充可公祠宗祠。受访者供图

修葺一新的充可公祠宗祠。受访者供图

台胞宋永松(左4)在宋氏宗亲陪同下参观充可公祠宗祠。陈萍 摄

台胞宋永松(中)与宋氏宗亲交流充可公祠外围的修缮计划宗祠

陈萍 摄

“祖公祖婆,我代表在外的宗亲回来了!房子修缮好了,你们看到可还开心?”近日,在梅县区白渡镇沙坪村龙岗充可公祠里,台胞宋永松熟练地点燃三支香,朝着祖先牌位拜了三拜,氤氲的香火寄托着在台宋氏宗亲对家乡的思念宗祠

一湾浅浅的海峡,稀释不了两地宗亲血浓于水的乡情;一座屹立百年的祖祠,架起两岸宋氏双向奔赴的桥梁宗祠

充可公祠,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宋氏祖祠虽经过几次小修,但还是阻挡不了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倒塌宗祠。看着残破的祖祠,追远报本、尊祖敬宗的宋氏后人萌生了大修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22年春,宋氏后人决定对其进行全面重修宗祠。由于经费不足,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在台湾的宋氏宗亲。虽然有些人未曾到过这里,但不忘根、不忘本的他们慷慨解囊,充可公祠的修缮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经过一年的时间,祖祠换新颜,两岸的宋氏宗亲都无比欣喜。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邓锐 吴国燕

寻亲

几经波折终将两岸宋氏族谱“对上号”

沿着205国道驱车前往沙坪村龙岗充可公祠,路边的大树长出了稚嫩的新芽,工业园区厂房林立,一片生机勃勃宗祠

从205国道下来,进入031乡道,路越走越窄,最后只能把车停在空地,步行前往宗祠。“车到不了屋前,以前大家建房子的时候都没有想到生活可以这么好,大家都开上了小汽车!”宋氏宗亲宋才桂笑着说。

就是这一条窄窄的乡道,让台湾来的宋海清找了许久,经历了几番波折宗祠

十多年前,当时年近七旬的台胞宋海清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为的就是让7万多宋氏台胞能早日和大陆这边的宋氏同胞“对上号”宗祠

“海清去了福建南部的南安、水头、大嶝等很多地方查询宋氏同族,他一直致力于为宋氏寻找‘根的所在’宗祠。记得他找到我们的时候是2008年前后。”宋才桂回忆起初次见到宋海清,虽然时间线有点模糊了,但当时的画面依然清晰。

宋海清先到了福建泉州寻找祖祠无果,后经人介绍才来到梅州,找到了宋才桂宗祠。“他进来祖祠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接过我们递上去的香,而是先翻看族谱。看到跟台湾那边的族谱对上了,他才虔诚地接下香,拜了三拜,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宋才桂说。

据宋氏族谱介绍,充可公有应霖、应隆、应嘉、应任4个儿子,其中应霖、应嘉、应任的后裔相继迁至台湾桃园市平镇区、杨梅区开基创业,这与宋海清在台湾的族谱对上了宗祠

据宋海清说述,在台湾桃园单单平镇市就有3座宗祠,且规模较大,经常有很多族人聚集在那里联络感情宗祠。能够找到大陆的宋氏宗祠,是他们很多人的心愿。

2009年12月,宋海清带着10多名台胞回来,刚好碰上了村里的乡贤祖祠升龙转火,热闹非凡,让他们感受了宗亲们的热情,同时还体验了家乡的民俗活动宗祠

祖公转火又称升龙转火、安龙转火,是一项重要客家民俗,是指宗族祠堂或者祖屋年久失修,族人进行修缮,工程完工后,对经过刷新或者重新制作的历代祖宗牌位进行安放的祭祀活动宗祠

在客家传统社会,祖公转火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宗祠。同一祠堂的宗亲都要亲自到场参加,对于整个宗族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祭典。有幸见证了乡贤祖祠升龙转火的热闹场面,给宋海清以及10多名台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深了两岸宋氏宗亲的感情。

修屋

两岸宋氏宗亲勠力同心捐资修祖祠

虽经几次小修缮,但历经400余年风吹雨打,充可公祠的墙体倾斜、梁柱腐损等问题十分严重,一边的横屋几乎倒塌,小修小补已经无济于事了宗祠

不忍心看着自家的祖祠一点点倒下,宋氏宗亲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重修祖祠宗祠。“我们想大修,把倒下的房子都建回去,瓦面重新铺,房梁也需要重新装上……”宋氏宗亲宋梅贵说,大家建言献策,一心想把祖祠修缮好。

然而大规模整修,随之而来的修理经费不足等问题难倒了宋氏宗亲宗祠

“我们这里没有大老板或者企业家,大家都是农民或者城里上班的普通人,几百几千还是可以拿出的,但是太多就出不起了宗祠。”宋才桂坦言,大家有心无力,修缮祖祠的事情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直到2022年春,宋氏宗亲决定对充可公祠进行全面重修宗祠。“当时有人提议,问问在台湾的宋氏宗亲可否愿意出资修祖祠。于是我们就去联系了海清哥,他听到后表示会大力支持,这让我们很开心!”宋梅贵说。

得到了两岸宗亲的支持后,充可公祠的修缮终于提上了日程宗祠

一边,沙坪村龙岗的宋氏宗亲开始找人设计修缮方案宗祠。“我们做了两个版本的,一个费用高的、一个费用低的,就看到时候筹集资金的情况。”宋才桂说,方案做好后他们就开干。

另一边,台湾宋氏宗亲会派了在梅州兴宁工作的台胞宋永松到充可公祠了解情况,并拍了现场的照片、视频,将详细资料带回台湾宗祠。一回到台湾,他就召集了几个宗亲开会商议如何筹钱。

“得到了很多宋氏宗亲的支持,他们纷纷踊跃出资宗祠。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回来过,我看到这样的场面非常感动。”宋永松说,为了这件事他们在台湾成立了理事会,抱着一定要把祖祠修好的目的,大力发动身边的宗亲捐款。

应霖公后裔:辰辉10000元宗祠,金龙2000元;应嘉公后裔:海清10000元,海祥10000元;应任公后裔:洪彬100000元,霖章30000元,永松20000元……

就这样,两边的宋氏宗亲勠力同心,最后修缮祖祠的资金共筹集到了28.52万元,其中台胞总捐款21.7万元,这让宋氏宗亲有底气选择了费用较高的方案对充可公祠进行修缮宗祠

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宋永松在工作之余常常往返两地,已经年近七旬的他不知疲倦,四处奔走宗祠。谈起为何会对修祖祠的事情如此上心,他笑了笑,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了他的动机:“因为我的根在这里。”

经过一年的修缮,去年12月底,充可公祠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宋氏宗亲的面前宗祠。倒塌的墙壁被推倒后砌起了新的砖墙,屋顶重新铺上了崭新的灰瓦,腐损的房梁也已被一一替换……一切都变得更好了,不变的是祖先的牌位依旧安放在上堂原来的位置。

2024年1月30日,沙坪村龙岗又举行了升龙转火庆典,这次是在充可公祠里举行宗祠。祖公厅前摆满了祭品,两岸的宋氏宗亲齐聚一堂,感念祖恩,共叙乡情。“那些没能回来的台湾乡亲通过我拍的视频,看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祖祠被修缮得这么好,都无比开心!这是我们共同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骄傲和自豪!”宋永松说。

传承

希望更多宗亲和年轻人回乡寻根

其实,在台湾的宋氏宗亲对自己的根在何处有着深深的执念宗祠

每年的2月3日,宋永松都会跟着宗亲去扫墓,祭拜的是他们宋氏入台一世祖,风雨无阻,年复一年宗祠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能忘记自己从何而来,根在何处宗祠。每年扫墓,家里的人几乎没有缺席的,这是我们家族最重要的活动。”宋永松说,因为工作他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兴宁,但那一天必须回去扫墓,这是雷打不动的惯例。

2010年,宋永松因为工作被派到梅州,担任兴宁市新昌鞋业有限经理宗祠。新昌鞋业是台湾隆典集团旗下的子之一,于2010年2月落户兴宁华丰工业园。至此,他在梅州已经14年了。

“之前并不知道我的祖祠就在梅州,这就是冥冥中的安排吧,是我与家乡的缘分宗祠。2012年与台湾的宗亲交流后找到了充可公祠,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宋永松坦言,由于工作原因,他曾经跑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总觉得自己像无根的浮萍一直处于漂着的状态。直到他来到充可公祠,翻看了族谱,看到自己祖先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上面,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找到了根。

机缘巧合让宋永松来到梅州,解不开的亲缘让他找到了祖祠宗祠。就这样,他成了在两地奔走的宋氏宗亲“联络员”,将大陆这边宋氏宗亲的消息带过去,将台湾宋氏宗亲的问候带过来,一来一往之间大家的感情更深厚了。

“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大家团结起来就可以办成事,例如这次修祖祠宗祠。未来我会组织在台湾的宋氏宗亲回来充可公祠看看,也带我的儿子回来,让他认认门。这是我们的根,一定不能忘。”宋永松一边在祖祠里四处走走看看,一边说。

带宗亲回来,交通是宋永松首先考虑的问题,“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复航,让大家回家祭祖、探亲更方便了宗祠。两岸一家亲,希望大家以后能更便利、便捷地常来往、常串门。”

据悉,历经20余载,福建省厦门至金门、泉州至金门、福州马尾至马祖、福州黄岐至马祖4条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宗祠

今年清明节期间,往来两岸祭祖扫墓、走亲访友、短途旅游的民众增多,两岸“小三通”客运航线迎来台胞返乡探亲祭祖客流高峰宗祠。在台湾的宋氏宗亲也计划在今年搭乘便利的“小三通”踏上了回家的路。

祭祖故事

香火氤氲诉说思念

“阿婆,我是阿强宗祠。爸爸在台湾40多年都没见到你,如今他也在天上了,你们母子也算团圆了。”清明前夕,梅州兴宁的龙身建山上,台胞陈正强将祖母坟前的香烛点亮,替已故的父亲诉说着海峡另一边来不及道出的深情。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清明节祭拜祖先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习俗宗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胞返乡寻根认亲。

从春节至清明期间,梅州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台胞返乡寻亲、祭祖,他们大多以宗族姓氏为纽带组团出行,其中就有邓、陈、蔡、宋、钟等近千人抵达梅州宗祠。他们有的是第一次踏上梅州这片土地,有的则是每年都过来。虽然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对家乡的那片赤诚之心,在氤氲的香火里他们诉说着思念、感恩。

4月3日,台胞邓清荣与五六十人的邓氏宗亲团早早就从梅城出发,目的地是梅县松口的邓太乙公古墓宗祠。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他,回乡扫墓已成惯例,这一坚持就是20年。

“我从还没退休开始就回来扫墓,直到现在已经20年了,中间只有前几年中断过宗祠。明年我打算带儿子和孙子过来,以后我老了走不动了,他们可以替我来,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我们都是同支血脉相连的,过去不得已分隔两岸,但亲情永远斩不断。”邓清荣说。

来自台湾苗栗县的邓景源是第一次回乡祭祖,见到如此大的场面他深受震撼,“从未见过如此大的祭祖场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邓氏族人慎终追远、认祖归宗的那片心意宗祠。以后我会常回来,跟宗亲们多交流,联络感情。”

在祭祖现场,可以看到人山人海,各地宗亲熟络地打招呼,交流感情宗祠。数百年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数千名太乙公的裔孙从五湖四海云集松口,共同祭拜太乙公,表达他们对祖先的崇敬之情,场面十分壮观。

纵隔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断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接力而行的漫漫寻根路宗祠

每一个姓氏,都承载着历史;每一个汉字,都汇聚着文化宗祠。正是这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让两岸同胞从中华姓氏文化知识中对两岸同宗共祖的历史渊源有更深刻的了解,让中华文明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台湾民众同大陆一样,以姓氏血缘为基础,传承中华文化追怀祖先美德宗祠。很多客家人祠堂中的正厅多供奉铭刻家族姓氏祖籍堂号,墓碑记载亦然,以示永志不忘祖德。在两岸交流的大时代,中国人的姓氏文化不但是慎终追远,体现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同时也是形塑凝聚两岸祖国认同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们的政策出台,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台胞回来寻亲、就业、投资等,大家的心越走越近,这是梅州的发展机遇宗祠。梅州有大量在外的台胞,如何将他们吸引回来,凝聚力量、共谋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做的。”梅州市委台港澳办副邓锐说。

延伸

客籍台商一行

来梅参访

4月初,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监事长、台湾客家总商会创会会长黄明智,台湾客家总商会会长、台湾岳丰科技股份有限董事长叶春荣等客籍台商一行13人来梅州参访,深入交流、增进感情,促进两地经贸交流合作宗祠

在梅期间,参访团一行参加了梅州市台商协会举办的感恩答谢晚会,考察了梅州市客林农业休闲开发有限、梅州市城市展览馆、梅州市圣品沉香博物馆和梅州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宗祠。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梅州的重点产业、企业发展、招商政策等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参访团一行纷纷点赞梅州良好的营商环境,并表示将积极发挥客家乡亲的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对接,让更多的台湾企业了解梅州、走进梅州,积极寻求合作机遇。通过“以商招商”的模式,力争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取得合作。

据了解,台湾客家总商会由台湾客属企业家组成,以结合会员资源、建立信息分享平台、创造客家工商利基、发展客家经济为宗旨宗祠。台湾客家总商会之成立,即为凝聚其他客家商会力量,藉由人才之交流、商品之互通、技术能力之合作及自然资源之共享,传承与坚持客家文化的精神,同心面对经济市场的洪流。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340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宗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