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中华贾姓来源考(修改稿):姬姓和王姓

<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一、关注公众号 : jisijidian

二、点击公众号下方链接,进入页面——点击 “建馆”;

三、上传对应照片简介

四、点击祈福,选择祭品

五、邀请亲友共同追思,点击“祭拜着”,点击“+”,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友。



  中华贾姓来源考(修改稿)

  作者 贾载明

  一、关于得姓始祖贾公明

  贾姓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是一个得姓较早的家族姬姓和王姓。得姓始祖叫贾公明。

  《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姬姓和王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元和姓纂》、《辞源》等典籍里也作了相同的记述。

  从上面这段记载中知道,贾姓人原来姓“姬”,跟黄帝同姓姬姓和王姓。也即是说,由“姬”姓改为“贾”姓。姓氏发展史上,改姓的情况很多。“少子”,就是最小或最后那个儿子,民间的一些地方称“幺儿子”。也就是说,贾公明是唐叔虞的幺儿子。贾公明的“号”叫贾伯。西周康王继承王位后,将贾国封给了贾公明。贾国在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境内。由此看出,贾公明由“姬”姓改为“贾”姓是在封国期间。因为受封的国叫“贾国”,所以就改姓为“贾”,因此贾姓人是以国为姓。

  周康王于公元前1020年开始继位,如果认定这一年周康王就将贾国封给了贾公明,那么,到公元2009年止,贾姓人得姓已经有3029年的漫长历史了姬姓和王姓。周康王共计当王25年,所以贾氏得姓最少也有3001年。

  有关贾国的情况,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殷商时代,现在的山西省贾乡一带有贾国姬姓和王姓。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铭文有:西伯(周文王)“与唐人弘战贾人”的记载,在周灭殷以前,周为了扫除灭殷道路上的障碍,铲除殷周围的方国,联合唐人弘攻击贾人。唐人指帝尧后裔之唐国,贾人即指今临汾城东南贾乡一带的贾国。周朝建立后,贾国仍然存在,直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06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子侯而灭翼,第二年虢仲奉王命率虢、芮、梁、荀、贾诸国兵讨伐曲沃,贾国曾参加了这次讨伐战争。到公元前678年武公杀晋侯缗,用重器宝玉贿赂周王,周僖王遂命武公为晋侯。晋武公得势以后,便灭了贾国。贾国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以西周康王继位时(公元前1020)算起,贾公明及其子孙统治贾国共计342年。看来,贾公明的子子孙孙在贾国当王的时间很长,繁衍生息的时间自然也很长。有资料介绍,晋武公对贾国采取武力的手段而非和平的手段,遭到了贾国人的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导致亡国。在战斗中,贾氏族人牺牲惨重,一些“公族”(即官族)贾氏拼死杀出重围,逃出晋国。晋武公灭贾国后,“将贾姓子孙遣散各地。” 贾国被灭,贾氏家族第一次遭到灭顶之灾,也导致了第一次大迁徙。

  贾国世系表:

  第一代:贾共公姬公明

  第二代:贾宣公姬梁

  第三代:贾相公姬笔

  第四代:姬蕹

  第五代:姬唤

  第六代:姬萋

  第七代:姬伯车

  第八代:贾惠伯姬兕 

  第九代:姬无纪

  第十代:贾辰公姬僵

  第十一代:姬公丘

  (贾国世系表资料来源:中国先秦史论坛)

  贾公明的子孙发展情况,仅见如下记载: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娶于贾,无子姬姓和王姓。”(见《左传》)即晋献公迎娶贾伯之女贾君为夫人。这个贾伯,或是指贾公明的后代中也有一个和贾公明的号同名的人。贾君是一个大美人,但和晋献公没有生育儿子。晋献公死后,继位的晋惠公娶了贾君(资料来源于襄汾县情)。

  晋国还有两个历史人物无疑是贾公明的后代,一个是晋献公时候的贾华,是著名的将军,官至右行大夫姬姓和王姓。《左传》里说:公元前655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史记》里也有类似记载。

  另一个是贾辛,是晋国魏献子执政时期的功臣,封地在现在的山西省祁县姬姓和王姓。 前514年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贾辛为祁大夫。贾辛大夫到祁县后“治县多善政,得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祁县通往太原途中的一个大村称为“贾令”。现在山西有贾令镇,素有川陕通衢之称,位距祁县城北8公里,北邻太原市清徐县,西接文水县。此镇即以贾辛命名。

  这里有必要介绍贾公明的父亲唐叔虞的情况姬姓和王姓。

  唐叔虞是什么人呢?他是周成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儿子姬姓和王姓。周武王之父,就是周文王。

  关于唐叔虞,历史典籍里记载着神话般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姬姓和王姓。《史记》里说:“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成王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这个故事很神化,手上竟然有“纹”,象个“虞”字,于是命之为“虞”。同时,《史记》里还记载了著名的“剪桐封弟”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里也有记载。成王年幼时,有一天和弟弟叔虞一起玩“剪纸”的游戏,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珪”的形状交给了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国封给了叔虞。“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史记.晋世家第九》)。北周著名文学家庚信写《成王刻桐叶封虞赞》一诗以颂此段历史:

  虞叔百里,居河之汾姬姓和王姓。帝刻桐叶,天书掌文。礼以成德,乐以歌熏。天子无戏,唐有其君。

  当时的唐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当地的百姓多是尧的后裔姬姓和王姓。西周初年,位于今翼城县的古唐国,积极参与武庚叛乱,严重威胁着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周公平叛中,消灭了古唐国。叔虞被封唐后,建都于今翼城西唐城村。施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农田水利,使国家不断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据史书记载,当时还出现了“异亩同颖”的祥兆,据说当时麦谷丰收在望,不同的田亩里长出特别丰满肥硕的麦穗,称做“嘉禾”。叔虞将嘉禾进献周天子成王,成王命叔虞再将它献远在东土的周公,周公还特意为之作《馈禾》与《嘉禾》。

  有一年,唐地发现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将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成王,成王将禾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此事姬姓和王姓。遗憾的是,这两篇曾被收进《尚书》的诗文已经轶失。叔虞似乎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史书上为我们留下了“徒林射兕”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兕就是雌性犀牛,叔虞射杀犀牛之后,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津乐道。

  叔虞在位大约20多年,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唐国为晋国姬姓和王姓。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始迁都新田(今侯马),直到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由魏、韩、赵三个诸侯国取而代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翼城县在故城村建有唐叔虞庙,宋天圣年间重修姬姓和王姓。此外,古城还为叔虞建有唐侯祠。翼城县徙治新址(王逢寨,即今城内)后,因路远难祀,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又在乡贤祠西建唐侯祠。

  叔虞作为开国之君,其历史功绩受到后世高度称颂,唐太宗曾在《晋祠铭并序》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姬姓和王姓。据传,李世明和其父在决定起义反隋前夕,曾到唐叔虞庙拜谒焚香。李氏当皇帝后,大力维修唐叔虞庙,把国号也定为“唐”,其因为成功起于“唐”这个地方。

  二、贾姓发展史上重要人物贾季

  《新唐书·宰相世袭表》还记载:“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姬姓和王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著名历史人物狐偃有个儿子叫狐射姑,是晋国的“太师”姬姓和王姓。太师是一个很高的官名,常随帝王左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封的地方就是原来的贾国所在地,所以后来狐射姑也改姓为贾。贾季的“字”叫“季他”。他还叫贾佗、贾他。很明显,贾季在贾公明之后,大约相距400多年。

  贾季是贾姓发展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姬姓和王姓。

  贾季是狐偃的儿子,所以下面先介绍狐偃的情况姬姓和王姓。

  狐偃(约公元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时晋国的卿,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姬姓和王姓。其父狐突,字伯行,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却波村人)。狐突事晋为大夫,狐偃即随其父至晋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献公八年(前671年),迁都绛(今山西新绛,一说翼城),狐偃随重耳到绛这个地方。献公12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楼),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21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狐偃保重耳“备守蒲城,”一年后逃走。狐偃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19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国。这段历史故事非常著名。狐偃协助重耳励精图治,“蓄爱百姓,厉养戎土,”很快成为五霸之一。晋文公就是“重耳。”狐偃随重耳流亡时,年逾花甲,仍不辞劳苦,辅助重耳,出了很多计策。重耳在狄国12年后,狐偃劝他到齐国去。因为此时戎狄势力大为削弱,已无力帮助重耳“成事,”齐桓公虽年事已高,但雄心犹在,欲借晋为助,与秦楚抗衡,维持霸主地位。且“管仲殁没,”“哀而思始”“求善以忠,”定会收留人才济济的重耳一行。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惠。后来,由于齐桓公逝世,五子争位,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狐偃又与姜氏谋,用酒将重耳灌醉,然后扶上马车离开齐国。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僖公31年(前629),狐偃逝世,葬于今山西省新绛县北20里之九原姬姓和王姓。32年冬,晋文公逝世。可以这样说,狐偃为晋文公霸业付出了毕生心血,无狐偃则无晋文霸业,此誉实不为过。狐偃的品行和才华受到各国诸侯大夫的推崇。狐偃同其父狐突,其兄狐毛还受到后人深切的怀念。原因是,狐偃具有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和忍辱负重的传统美德。流亡途中,历尽磨难。所经各国,有礼遇,更多的则是冷遇和轻慢,甚至难免乞食,或有杀身之虞。狐偃为了返国大局,忍辱负重,受到时人的嘉许和后人的尊敬。其次,狐氏父子忠公体国,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骊姬之乱后,狐突派其二子辅助重耳,逃出晋国。在秦时,当狐偃听到献公命从重耳亡者返国,不返者“尽灭其家”的胁迫时,他大义凛然,拒绝回晋。其父狐突也仗义死节,伏剑身亡。两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皇帝都以狐突忠贞报国为忠义楷模,及至宋代,宋徽宗封狐突为忠惠利应侯。7月14日狐突诞辰日至今仍为山西交城一带的传统古节。最后,作为功绩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狐偃在春秋发展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史有“晋文公称霸,偃之力居多”之说。因此,狐偃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了不起的人物。

  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后来改姓为贾姬姓和王姓。为什么改姓为贾,一是为了避祸,二是因为“春秋时晋灭贾伯国,更名贾邑,封晋襄公表亲狐射姑于贾伯故地。狐射姑字季他,因封地而称贾季、贾他。也就是以封地的名称为姓。而封地那个地方就是贾国那个地方。

  《史记·晋世家第九》里说:重耳“自小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姬姓和王姓。”《国语·晋语四》道:重耳 “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 “贾佗,狐偃之子射姑、太师贾季也。公族,姬姓也。食邑于贾,字季佗。”(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1988年版,第350页正文、348页正文、349页注五)上述说明,贾季、贾佗、贾他是指同一个人(此论后来经过考证,证明贾季、贾佗各为一人,并非同一人。见此书《对贾佗、贾季的重新考证》一文)。重耳的五个最有能耐的人,贾佗是其中之一,史称贾佗为晋国“股肱。”重耳尊重狐偃象尊重父亲,尊重赵衰象尊重老师,尊重贾佗象尊重兄长。《国语·晋语四》说贾佗:“博闻多识而且恭敬谨慎。”看来贾佗不仅文化修养很高,学识渊博,而且谦恭厚德,性仁心慈,言行谨慎。

  贾季能文能武,智勇兼备,是当时晋国著名的儒将姬姓和王姓。《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七回写道:“魏犨矫矫人中虎,贾季强力轻千钧。”他多次和先轸等人一起,进行和秦国等周边国家的战争。《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在记述和秦国的战争中这样描绘他:“只见山岩高处,立著一位将军,姓狐名射姑,字季他,大叫道:‘汝家先锋褒蛮子,已被缚在此了。来将早早投降,免遭屠戮!’”后来,贾季当了“中军”,俗话说就是统兵大元帅,直接掌握晋国的兵权。但很快兵权被助手赵盾夺去。赵盾是仅次于狐偃的大功臣赵衰的儿子,很有才干,有威猛之气,咄咄逼人。贾季曾评介赵盾的父亲赵衰是“春天的太阳,”赵盾如“盛夏的太阳。”贾季任“中军”后,第一次发布施政命令时,跟随赵盾势力的将军臾骈当众指责贾季“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射姑大怒,喝曰:‘吾发令之始,匹夫何敢乱言,以慢军士?’叱左右鞭之一百。”

  另一方面,跟随赵盾的太傳阳处父向晋襄公建议:“古代的君王用人才,使仁者辅佐贤者,不使贤者辅佐仁者姬姓和王姓。赵盾是贤者,射姑是仁者,所以宜射姑辅佐赵盾。”襄公曰:“对呀,就这么办!”(《左传》)襄公听了阳处父的话,便轻易调整了贾季和赵盾的位置,由赵盾当“中军”,贾季作“中军”之副。二人交换了位置。贾季由此丧失了统兵大权。此刻贾季还蒙在鼓里。夜里面见晋襄公,才知道职务有新的调整。贾季问原因,襄公曰:“无他也。太傳阳处父谓寡人言,吾子不得民心,难为大将。是以易之。射姑嘿然而退。”

  这场政治风暴可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姬姓和王姓。

  就在这年秋八月,贾季势力集团与赵盾势力集团的斗争终于彻底爆发姬姓和王姓。晋襄公死后,在立谁继承王位的问题上贾季与赵盾发生了尖锐冲突,二人提的继承人不一致。贾季说:“狐、赵两家的功劳相等,难道现在有赵而无狐吗?”后导致流血政变,赵盾派人将贾季推荐的王位继承人杀死,贾季则派人将赵盾的心腹、太傳阳处父杀死。但赵盾握有兵权,狐射姑为了避祸,“夜乘小车,出奔翟国,投翟主白暾去讫。”此处史实,《史记》、《国语》、《左传》等典籍都有详细的记载。这场宫廷政变,以贾季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失败,贾季被迫外逃。历史上称为“赵盾专权”。孔子批评说晋国从此乱了法度。赵盾专权导致“三家分晋”。赵盾上台之后,不仅逼走了贾季,下军主将先蔑也避祸而走。赵盾还斩杀二卿三大夫。与他同时为卿的五人,除荀林父外,无不惨遭厄运。

  《国语》里说:“狐续既降,晋族弗昌姬姓和王姓。言狐射姑、续鞫居诛处父之后,在晋之族不复昌盛也。”这话大意是说,狐氏受到打击,晋族从此衰落,贾氏也不昌盛了。这是贾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第二次遭到沉重打击。

  特别注意,狐偃本不姓狐,而是姓姬姬姓和王姓。这在不少史籍里都有记载。《国语·晋语四》指出:“狐氏出自唐叔虞”(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1988年版,第350页)《康熙字典》里对“狐”字的解释条文里也说:“晋有狐氏代为卿大夫,狐氏出自唐叔也。”

  有人认为,“狐”姓出自东周时周平王之子,名叫“狐”,他的后代就以狐为姓姬姓和王姓。这个说法我以为不可信。因为《史记·晋世家》记载道:“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这里分明指出晋文公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子,与周平王之子没有兄妹或弟姐之间的关系。狐偃是晋文公的舅父,和晋文公的母亲是兄妹或弟姐关系。况且,狐偃的父亲狐突与周平王大致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也就是说,在所谓“狐”姓王子没有出生之前,狐姓已经有了。相比之下,《国语·晋语四》里说的“狐氏出自唐叔”令人信服一些。

  但是,“狐”不论是出自唐叔虞还是周平王之子,都是姬姓血统,精确考证意义不是很大姬姓和王姓。

  另外,关于贾姓的来源,还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说“掌管商业的官称贾正,他们的后代则姓贾姬姓和王姓。”但这个说法在史籍里找不到支持的依据,不可信。第二个说法是:贾姓由“少数民族姓氏或改姓而来。满、彝、苗、土家等族均有此姓,裕固族贾鲁各氏、满族嘉佳氏改姓。”这个说法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但这种情况在贾姓中占的比例极小,且大多分布在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改性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通婚而从母姓,或是社会巨变为了生存发展。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72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