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三槐堂王氏宗祠风雨沧桑六百年,一到清明,这里上千人聚集!

网上祭奠平台祭祀网祭英烈网上祈福祭扫公众号app平台推荐

57e34bde4cdc515eb199071d5f4cb5fd_20221209164906167057574653266.png

三槐堂王氏宗祠风雨沧桑六百年,一到清明,这里上千人聚集!



每年清明节,位于阜南县王店孜乡王寨村的“三槐堂颍州宽河王氏宗祠”都会聚集上千人。阜阳各县市、河南省淮滨县以及淮南市等地的王氏后人都自发赶来拜祭。前来拜祭的王氏后人中,有步履蹒跚的耄耋长者,也有咿呀学语的黄口小儿。

在王氏后人的精心呵护下,王氏宗祠门前的圆柏,历经640年风雨洗礼,依然生机勃勃。“居高戒狂纵,待人要谦诚……”上午10时许,主持祭祀的长辈用扩音器向后人讲述祖宗事迹,宣读家训,鞭策后人。 



阜阳地区王氏本一家

 

王氏宗祠里,宋代名人王祐的塑像居于大殿正中。宗祠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王祐,字景叔,居大名莘县,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有四个儿子:懿、旦、旭、勉。卒于宋太宗雍颐四年(公元985年),享年64岁,追封为晋国公和太师位。

祐公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就以文章词学闻名京师。他亲手在庭院里栽种了三棵槐树,荆棘9株,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登三公。

后来,王祐的子孙果然显赫兴盛,儿子王旦官职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认为,宗族的繁荣发达,均拜王祐恩赐。为了纪念王祐,于是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明朝洪武五年,为响应朝廷,王氏后人王赫带着兴、成、利、贯四个儿子和八个孙子共37口,以及100多名迁徙的客户,徒步来到阜阳,分居在颍河、沙河、西淝河之滨。600多年来,赫公后人已达10万之多,这些人以王氏宗祠为纽带,始终与宽河王氏(赫公后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赫公为教育后代,徙居新地,不忘故土,将四个儿子增字为“嗣”,增名“安居乐业”。嗣安公兄弟,兄居东庙(乡),次居南庙(乡),三居西庙(乡),四居北庙(乡),并为四庙先祖。


圆柏守护王氏宗祠640年

 

宽河王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由王赫四子:兴(嗣安)、成(嗣居)、利(嗣乐)、贯(嗣业)及其裔孙共建。

祠堂为砖木结构,共12间,四合大院,当年竣工。明朝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毁于兵患。

第二次建于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四庙族人恢复原祠堂全貌。此后王氏宗祠历经300多年风云变幻,因为年久失修,先后倒塌,在王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好贤的倡议下,四庙族人筹资,翻建主祠3间,作为村文化室、科技室。

时至1996年,三间主祠梁柱倾斜,屋山陷落,即将沦为废墟。原柴集区委书记王重明牵头,组织四庙族人议定,宗祠复建。2000年完成了五间主祠的建设,2004年王重明因病去世。

2006年,重新组建的新一届宗祠宗谱管理班子,推荐王进鼎全面负责宗祠修建工程。王进鼎不辞劳苦,与本族宗亲联系,精心筹划,扩大宗祠规模,东西厢房各五间,前殿五间,总建筑房屋20间。

重建的王氏宗祠为仿古式建筑防震结构,四合大院。自此,每逢清明,四庙宗亲代表,均来祠堂祭祀祖先。

颍州晚报记者看到,宗祠门前一株古柏绿意盎然。安徽省人民政府设立的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这株圆柏树龄达640年,国家一级保护。

“这株圆柏是建造宗祠时种植的,600多年来一直见证着王氏后人的酸甜苦辣。”王氏宗祠管委会负责人说。

 

美德家风永续流传

 

祭祖仪式开始后,来自河南省淮滨县栏杆镇的王正法老人,肃然站在人群中,聆听主持人宣读家训。

据介绍,王氏先祖崇儒兴学,注重家风,主要精神可总结为三点:贵而不骄,富而知俭;兄弟互爱,家庭和睦;正道谋身,益国益民。

“王氏家训有很多做人的准则,放到现在依然值得品味。”采访中,多名王氏后人向颍州晚报记者介绍。

比如,男子成人后即要求修身养德。子孙后代择偶,娶妻以“贤德”为重;择婿先不看有没有钱,要注重家庭教养和品德。

家人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相处则要遵循“礼”,不能做出父子伤恩、夫妻反目等事情。

此外,婚丧嫁娶时依据家里条件来承办,既要办好,又要杜绝奢靡铺张浪费。

良好的家风在王氏的祭祖活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按照惯例,祭祖仪式结束后,王氏宗亲要一起聚餐,纪念先祖,联络情感。

颍州晚报记者看到,宴席上的菜肴以家常菜为主,数十桌流水席下来,几乎看不到剩菜剩饭。

让三槐堂颍州宽河王氏宗祠管委会会长王进鼎更为高兴的是,面对尚未彻底完工的宗祠,各地宗亲慷慨解囊。募集的资金除应对祭祖活动开支、重建宗祠外,今年还资助了3名王氏特困老人,“每位老人领到2000元现金和部分生活物资”。

 

相关阜城家族宗祠尚存有限

 

宗祠是中国古代宗族祭祀祖先或本族先贤的场所。南宋朱熹《家礼》首辟《祠堂》一节,明嘉靖时,又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从此,大族聚居,多建立自己的家庙,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办理婚丧寿喜与重大事务时,也利用这些宽广的宗祠作为活动之所。

阜阳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备文武全才”,但自宋元以降,黄淮水灾频发,又地处南北战略要冲,世家大族,逃亡殆尽。

明代正德《颍州志》载“宋室不竞,生民涂炭……河淮之界,荡为荒墟……及天下大定,故家旧人,寥寥村落,十余年间,移民稍复。”

至成化十八年,颍州“土居主户二千五百四十四户,流移客户六千三百五十六户。”可见当时人口流动之大,正是这些流移的客户构成了今天阜阳人口来源的重要基础。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阜阳人口基本稳定,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移民。现在我们所说的阜阳世家大族,皆自明代逐渐发展而来,明代以前,或只有欧阳修在西湖的一支后裔了。

阜阳旧有八大家之说,这些世族久居一地,诗礼簪缨,真可谓是大家。清代道光《阜阳县志》载,阜阳“多衣冠旧族”。按“聚族而居,族必有祠”,这些世族自然要建立宗祠。

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阜阳城内旧时宗祠至少有二十五座,现仍残存四座,分别为郭氏宗祠、刘氏宗祠、李氏宗祠与田氏宗祠。

据不完全统计,历经战乱、水患、文革等,目前阜阳市境内尚存家族宗祠只有四五十座。

三槐堂王氏宗祠风雨沧桑六百年,一到清明,这里上千人聚集!

预约烧元宝祭祖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墓地为已故的亲人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烧纸钱是其中的一种习俗。烧纸钱,也称为“祭纸”或“冥币”,是一种象征性的财富,用于祭祀已故的亲人。这一习俗源于古代的信仰,人们认为死者在阴间也需要金钱来维持生活,因此会烧纸钱给他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好。

预约烧金元宝-002.jpg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1,反馈资料:视频片段;
2,所需资料:被祭祀人+祭祀地址+祭祀人姓名;

本文链接:https://www.wangzijinci.com/post/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