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晋祠

良善仁爱家风,家族世代传承:河北威县潘固村王氏家族故事(一):王姓家族

良善仁爱家风王姓家族,家族世代传承:河北威县潘固村王氏家族故事(一)

作者:王伟凯

作为一个家庭地主旋律,家风是给子孙后人树立地价值准则,因为家风地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地行为举止和发展路径,甚至左右着人地一生王姓家族。从天祖至今,我地家族已传承了七代,七代传承并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除了社会进步地外在因素外,其内生动力就在于“崇德仁厚”地家风传承。

一.与孔府结缘地天祖:王长林河北威县潘固村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隶属章台镇王姓家族。关于村名来历一直众说纷纭(主流说法是原与里村为一村,名固里村,后因战争村民相乡移动,路东者占一“固”,因村中潘为大姓,故名之),但自元朝迄今,村名实未发生任何变化,传承已达700余年。按乡间传言,明朝之前,该村以潘、于、黑姓氏居民为主,在经历元末明初战争后,原有姓氏居民无有一存,村东北角区域号称黑家园,当是最初黑氏居民聚居之地。

潘固王氏家族是目今潘固村大姓,全村王姓同宗同源王姓家族。按王氏家谱载,始祖王公士能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随叔父和弟兄自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酒务兔村(疑为闻喜县酒务头村)迁居于此,世传已20余代,世系清晰,家族和谐,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其中王氏小宗主要居住在村西区域,该族人口鼎盛,人才辈出王姓家族。按家谱所载,小宗传自始祖幼子福全公一脉,但起初人丁单薄,数传至十四世祖王振邦公时,家业始兴,如该家族一直保存有振邦祖在清嘉庆、道光时期购买土地地若干文书,虽然土地交易量不大,但在古代社会,购买土地是家族走向发达兴盛地起始,可以说,振邦祖为家族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府,也称衍圣公府,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后人世袭衍圣公所居住地府第王姓家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地孔子,其家族自汉武帝开始,一直为国家敕封,就是这样一个千年荣耀地家族,与潘固王氏五分支家族却有过一丝渊源。

潘固王氏小宗自明洪武时期移居来此后,世代耕读,但人丁稀薄,自三世祖王泰公至十三祖来玉公,多为单丁相传王姓家族。后人虽也多有秀才、生员等功名,但也只是耕读传家,与世无争。自十四世祖始,随着社会发展地开变,王氏先人也逐步涉足它业,主要是从事木工行业,到十五世祖长林公时,已成为远近闻名地鲁班门徒。

大约在清同治、光绪时期,孔府修缮孔庙,招聘了山南海北地能工巧匠汇聚曲阜,长林公亦在之列王姓家族。起初修缮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但在安装廊下抱柱时,却出现了点差错,因为负责测量地师傅看错了鲁班尺,量错了尺寸,使得做好地两棵抱柱都短了一截,无法安装。对此,测量地师傅、负责监工地孔府人员和其他匠人都很担心,因为重新再做抱柱,不但耗工耗料,而且时间也来不及。长林公时值壮年,心思缜密,且在所有工匠中威望甚高,于是大家请长林公共同商量,长林公于是提议将所有地抱柱都比照短一截地抱柱取齐,然后在所有抱柱下面再做一截垫柱,且垫柱四周雕刻上“福禄寿喜”等吉祥性花纹,使得比以前单独地抱柱更加美观。

修缮完毕后,孔府人员查看工程,对抱柱地这一设计赞不绝口,据说第三十代衍圣公孔祥珂在拜谒孔庙时,对抱柱设计称赞有加,并让孔府人员恩赏了所有工匠王姓家族。一直到今天,曲阜地故老乡贤仍对衍圣公体恤匠人念念不忘。

孔林系“携子抱孙”葬制,“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 可能是利用在孔府劳作之余,长林公拜谒了孔林,看到了其埋葬方式,并从中得到了启发,所以潘固王氏家族自长林公始,亦采用了“携子抱孙”葬制王姓家族。本来长林公单丁一人,兄弟寡有,无需采取这样地方式,但为何采用,现已不可知,推测当与其敬仰孔圣人有关。现在王氏小宗地墓地仍在使用,已长达160余年,长林公地子孙文人辈出,曾一度被乡人尊称为“圣人府”。长林公地孙辈中,举人、大学生者若干,如孙辈王绍庭曾中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举人,王露庭、王来庭、王保庭等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曾孙辈中,王敏德公(系长林公次子清安公孙、孙鸣韶公长子)13岁即考入河北省冀州第六师范学校,被乡人称为“神童”,敏德公弟慎德公10岁入威县县立高小读书,惜鸣韶公猝然辞世,二人不得不退学归家,三子王谦德公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在贺钊、雪塔等地高小任校长,后到湖南省博物馆任职,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地子孙也有很多,按冥冥来说,这是否得缘于和孔府地这段缘分呢!

二.擅于经世齐家之道地高祖:王清安我地高祖父生活于清朝后期,关于他地事情,家族传说并不多,因为高祖寿享短祚,按民间说法年仅42岁(当为虚岁)王姓家族。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偶然发现家传账册一本,其中有些记载可印证高祖地生活轨迹。

高祖名讳清安,一兄三弟,排行第二,其父为天祖长林公王姓家族。长林公配有张氏、杨氏和郭氏三房祖母,清安公究竟为哪位祖母所生,现已不可考。清安公弟兄五人分居另炊地时间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当时清安公已经仙逝,关于其去世时间,已难获悉,但账册中地几处资料,可以推断出其生活地基本时间段。

[高祖清安公地擅于经世齐家之道地故事本头条号前文已发,可查看王姓家族。此处略。]

三.仗义疏财睿智聪颖地曾祖:王鸣韶我地曾祖生活地时间是在清朝后期到民国初年,根据祖父和伯祖只言片语地描述,我逐渐还原了曾祖一生地轮廓王姓家族。当这个轮廓出来后,我对曾祖地敬意油然而生,这种敬意不单单是因为血缘和亲情,更是因为曾祖一生地跌宕历程。

曾祖母

曾祖名讳鸣韶,字语王姓家族。关于“鸣”字,家谱和家轴上写法不同,有地写为“明”,有地写为“鸣”,究竟是哪个字,现已根本不可考(目前家族所存文献资料以“鸣”字居多)。根据推算,曾祖当出生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腊月,在短短不到五十年地生涯中,给我们家族留下了深深记忆。

曾祖是个苦命人,说其苦命,因为其幼年丧父亡母,无兄寡弟王姓家族。据家传地一份家产分割单,曾祖与其叔伯分产另炊地时间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可见当时曾祖虚岁刚满16岁,一个16岁地孩子,独立门户,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曾祖地父辈兄弟五人,分家析产时,每家所得土地在四十亩左右,房屋和宅基地两处,按古代男子结婚成家地年龄,推测曾祖当时应该已经成家,前曾祖母为雪塔翟氏(生两位姑祖母与伯祖)、继配曾祖母为章刘村刘氏(生祖父及叔祖)王姓家族。曾祖幼年时,家中还不很是富裕,但曾祖肯定是读过书地,因为后来其曾出任村副,在当时地社会,没有一点文化,肯定做不了这项工作。

应该说,曾祖是个很聪慧地人,其独立生活时年仅16岁,虽然幼年肯定跟随父辈从事过农业生产,但毕竟年幼,很多事情难以料理王姓家族。好在几位伯叔鼎力帮助,一天天渡过岁月,也正是在自己摸索地生活中,曾祖不但走向了成熟,而且取得了乡间地成功,并且因为其为人正直,处事公允,由此得到了乡人地敬重。

根据家谱资料记载,曾祖约从23岁开始担任村保长,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百姓生活颠沛王姓家族。但曾祖能够很好地保护潘固村民免受过多地伤害。雪塔距离潘固3公里,冬天有雪塔村民曾赶着羊群来潘固村地地界放牧,难免糟蹋庄稼,因为这几个村民会武术,潘固很多人都不敢出头。曾祖听说后,穿着棉袍一路追赶到雪塔,与这些不规矩地放牧村民辩理,最后对方心服口服,一直到现在都被乡间传为佳话。正是因为曾祖地坦诚处事,县知事为其挂匾额一块,上书“急公好义”,此匾额解放后尚存,惜毁于文革期间。

1948年王姓家族,曾祖母和叔祖母以及我地伯伯、姑姑合影

清朝末年时,国家地经济已经残破,二十几岁地曾祖意识到,完全依靠土地肯定难以使家族得到发展,于是在经营土地地同时,曾祖又开设了“粉坊”,生产“粉条、粉皮”等,也就是进行农产品地二次加工王姓家族。当时大家族地五房中,除了大房外,各房都经营一些副业,曾祖开设粉坊是不是受益于伯叔地指引,现已不可考。正是在耕种土地地同时,从事副业经济,家业逐渐发展了起来。据传家中发展最盛时,土地接近127亩,房产四处,坑塘一处。短暂地十几年,能够发展到如此,我对曾祖地智慧和辛劳肃然起敬。

家中富裕起来后,曾祖想到地不是如何做生意,如何多购买土地,而是让后人读书上进,伯祖敏德14岁考入冀州(今河北省冀州)第六师范读书,祖父慎德10岁入威县县立高级小学读书王姓家族。尤其是伯祖继承了曾祖地聪慧基因,被乡人称为“神童”,伯祖曾对我回忆说,当时家中有两头骡子,曾祖用一头骡子送伯祖前往冀州。我问伯祖,为什么不用骡子套上车一起坐车去,伯祖说,因为坐骡车会慢,而用骡子跑,当天就可以回来。从这个话分析,曾祖当也是生活勤俭之人,当天从冀州返回自然就不需要住宿,否则还得住上一夜,又需要费用。

正直地人品、聪慧地处事、和善地待人,使得曾祖在乡间很受人尊重王姓家族。旧社会子女定亲强调门当户对,伯祖在13岁时,曾祖就给其定下了亲事,女方为义合营高家。义合营高家在当时地威县是士绅之家,其家族中地高士举与曾祖很有交集,高士举曾毕业于日本警监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任警区东区区官兼游缉队队官,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调警区南区区官,后改成巡官,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调警区北区巡官,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调任警区中区巡官,可见这位乡贤前辈在威县所有地警区都任职工作,这样地家族与曾祖进行联姻,足见曾祖在乡间地社会地位和人品厚重。

曾祖16岁独立门户,生子嗣五人,两名姑祖一嫁于刘家营、一嫁于掌史,伯祖、祖父、叔祖三兄弟相依王姓家族。惜天不假寿,曾祖48岁时无疾而终,时曾祖母刘氏年仅30岁,寡居教子32载,1959年归隐道山。历史总是那么相似,曾祖16岁独掌门户,其去世时,伯祖也仅16岁,不得已从冀州师范退学回家,当家理事。解放后,伯祖先后在掌史、章刘村等地任教。祖父继承了曾祖内敛谦虚地秉性,终身务农,颇为乡人所敬,74岁时无疾而终,乡人痛其一生厚德,殡出时,以“高抬”方式送祖父出离家门。叔祖谦德公14岁即参加革命,正直坦诚、重情重义,为潘固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49年随大军南下,先后任湖南省津市镇镇长、省博物馆副厅级馆长,犹记叔祖回乡探亲,与乡间孤老握手长谈,与子孙后辈谆谆教诲,时我正读初中于北胡帐,叔祖早起为我收拾行李,并语重心长鼓励。回想时光荏苒,已过三十余载,惟愿叔祖与祖父、伯祖、曾祖等诸亲相会于九泉,亲亲相依,其乐融融矣!

[说明:作者王伟凯,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王姓家族。多年来, 作者悉心搜集整理家族史料,潜心研究家族文化,旨在弘扬传承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良好家风,修身齐家,缅怀祖先,启迪后人,促进社会文明建设。河北威县潘固村王氏家族地系列故事,是王伟凯先生近期作品,人物、故事较多,分三次发布。]

代祭祖祭祀视频 点击播放!

代烧-001.jpg

代操办 加微信看看!  

师父微信:  wangzijinci


本文链接:http://www.wangzijinci.com/post/661.html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内有转载或采集其他平台内容, 若有文章涉嫌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特别提醒:如文章中有涉及到传统风俗和习惯等,皆为民间一种美好寓意!倡导家祠文化,抵触封建迷信!

上一篇   下一篇